其实要了解云南,我觉得读一些当地作家(不太出名的)的作品比较好。一是因为他们常年生活在那里,所有素材信手拈来,二是不像什么名家,书里面非要加点红色元素啥的,记得看过一本比较小众的有关云南生活的书——《丽江、今夜不再说爱情》。故事情节好不好暂且不论,但是很多有关当地的内容还是挺吸引人的。毕竟是小人物的生活,里面有血有肉、主角配角都会哭会笑,比较真实,但是书和电影都是艺术作品,免不了经过想象的美化。哪怕再真实,为了吸引观众,也要加点“浮夸风”的。题主想定居,还是亲自去那边住上三个月半年亲自感受一下比较好。书和电影都是别人的东西,对柴米油盐来说,不靠谱的,另外,旅游都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感知生活的。或许久居昆明,心中那份美感反而降低了,还不如远观而不亵玩的好呀。
首部纳西族母语微电影《守望雪山》以第十七世大东巴传人阿恒东塔大师的人生成长及东巴文化传承经历,讲述了“一个东巴家族的百年兴衰,一个民族揪心的灵魂守望”。在丽江三项世界遗产地的盛名之下,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文献的整理、翻译和传播任重道远,东巴文化传承人在旅游经济的冲击之下,传承发展之路举步维艰,但他们依然矢志不移地致力于东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坚守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潘宏义编剧、导演用《守望雪山》试图回答苏格拉底的千年一问,回答千百年来最沉重的哲学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那里去?对于民族文化而言,只有坚守,才能把根留住!正如十七代东巴传人阿恒东塔在片中悲壮地说:“如果有一天,我们的东巴文化注定要消亡,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要让它消失的速度慢一点,再慢一点。
有一种蓝叫做昆明蓝,有一种南叫做彩云之南,以云南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或电影实在太多了,近代文学作品自上世纪二十年代,电影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就一直络绎不绝。特别是抗战中昆明作为大后方的民主堡垒,其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给众多文人骚客留下各种创作灵感,到了建国后,大量反映云南边疆少数民族风情的电影上映,应该用现象级来反应当时的盛况,阿诗玛猛龙挱摩雅泰芦笙恋歌五朵金花山间铃响马帮来等等一系列歌舞俱佳的电影在国内掀起的云南热直到今天还有影响,按省来说没有那个省份能与之相比,至今只要听见葫芦丝你会想到其他地方吗?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就是云南。
电影不清楚,昆明人大多是小众的,相对北京上海那样的生活而言,昆明人更加的慵懒和闲适,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四季如春这样名副其实的气候,很多名人都对昆明大家赞誉,废话不多说...于坚(昆明本土诗人)《相遇了几分钟》《昆明记》描写大多是昆明的乡土人情,冰心《默庐试笔》,冰心随西南联大辗转至昆明,又为避空袭而迁居呈贡三台山(小时候三台山公园简直去了不知道多少次,怀念那个大龙滑坡)电影《追凶者也》取景昆明东川,搞笑用《东寺街西四巷》算是昆明本土电视剧,欢乐闲适多姿多彩的昆明市井小众。
电影《迷失的彩虹•古坠归来》是以丽江文化为题材的剧情电影,影片由丽江影视人和志君导演、丽江本土团队按4K院线标准拍摄制作,剧情贯穿了玉龙雪山、丽江古城、宝山石头城等优美风光,影片展示了等纳西村落、纳西民居、纳西服饰、纳西婚俗等纳西族自然和人文,对纳西族东巴教祭风仪式、殉情等文化诠释准确,用电影语言向外传递了准确的民族文化和普世价值观,是一部难得的弘扬纳西族民族、民俗文化和展示丽江优美风光的正能量优秀民族史诗型影片。
看惯了欧美大片,回头来看看国内的少数民族电影,其实是一种人文和精神的回归。丽江古城以它悠久的文化历史和美丽的自然风景而闻名遐迩,从而成为国内外游客接踵而至的旅游胜地。旅游从来都是需要美丽的风景来昭示这座城市外在,而文化则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象征。云上石头城这部电影向大家还原了丽江土生土长的纳西族少数名族的平凡生活,而平凡之中又有生活的乐趣,让人对丽江的生活更加向往。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