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最主要是情景需求。国家队更多会出现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歌曲的选择基本都会是大歌,这需要大开大合的唱法,气息饱满,共鸣丰富,声音平稳,副歌部分冲击感会更强,技术上更偏向歌曲的表现力。并且国家队多是民美底子,基本功会更为扎实(基本功泛指气息喉位咬字传声这些),歌曲处理上以扎实平稳为主,并且在艺术修养和音乐素养上都较一般歌手来得更高。流行歌手主要面对普通听众。歌曲大歌相对少,一般都以轻快的情歌或慢情歌或是一些流行风格为主。一般而言,流行歌手在气息和一些技术上都会选择比较平衡的唱法,更注重技术为情感服务。歌曲的处理上更为多变,现场唱得也会更为自由。两个体系的歌手一般难以比较,毕竟歌唱习惯是很难改的。比如你让谭晶唱可惜不是你,肯定唱得不如梁静茹。但你让梁静茹唱九儿,肯定也唱不过谭晶。因为唱歌这件事情里,歌曲处理,传声传情,语感律动这些同样很重要。
仅就基本功而已,体制内歌手基本是碾压流行歌手的,但确确实实很多体制内歌手唱不了流行歌,雷佳、龚琳娜,甚至廖昌永这些大佬的流行歌一张嘴就是浓浓的民族美声味道,但也不是所有的都唱不了,谭晶,已逝的姚贝娜,还有王莉唱流行不要太轻松好吧,很多人高估了谭晶唱流行歌的能力缺有低估了她,谭晶唱不好的流行是那些极其要求节奏感律动的歌,比如袁娅维玩的那些,r&b jazz这些黑人音乐她确实没展示过,但仅国内这些受众最广的芭乐来说,她唱起来不要太轻松。蒙面唱将的海阔天空,慢慢。贝加尔湖畔,偏偏喜欢你,还有另一个节目的因为爱情虫儿飞,唱的还不够好吗?
体制内歌手无论成名于否,其专业培养一直在进行,这种培养不单单指技术上的培养,还包括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作曲家等等一系列行业内顶端的人合作,通过不断的合作进而提升自己整体的水平。而流行歌手,其本身的商品属性,在成名后,大量的商演、演唱会、综艺节目等等,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其培养的过程也没有体制内歌手这样系统,在后天上就不如。从本质上就是艺术与商业的区分;先天上,一个系统练习,一个野路子;后天上,一个不断地发展练习,一个被商业拖累没有得到足够的提升。当然,随着流行音乐整体的发展,和一些天才歌手的努力,流行音乐也在不断的进步,这是不可否认的。
唱法问题。艺术问题。以上二者可以合并起来看待。体制内的以美声、歌剧、民族等唱法为主,其本质市探求声音的艺术。而流行音乐本质上还是商品,市场性是主要的,艺术性是次要的。所以,从这个概念来说,体制内歌手不光需要好的唱功,也需要极高的艺术修养、音乐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而流行歌手最主要的,还是个性。培养渠道。体质内歌手成长的轨迹,大多都是从小就接受专业培养,经过正规的途径,由艺术院校及相关单位一步步选拔,进而筛选淘汰而留在这个行业内的。而流行歌手大多都是通过选秀、唱片公司选拔、他人推荐等等方式,哪个种类的歌手基本素质好,不言而喻。
在我看来是因为“国家队”里没有纯通俗唱法的歌手(如果有了解的话烦请在评论区补充,感激不尽),顶多美通或民通,这样来对比相同唱法的歌手来说他们自然是较强的,而横向对比通俗唱法中的优秀歌手则很难去量化基本功之上的一些技巧从而进行对比,因此没有意义。如果硬要说是通俗唱法的歌手比不过他们的话,那只能说明说这句话的人比较反智反艺术。
我是歌手不是比过吗,港台天王天后一个个上之前名气都大的不行,一个个吹的飞起,谁知道上去后的表演,基本都跳不出抒情芭乐那点格局,反倒是谭晶、韩磊、韩红这几个唱晚会歌在外人看起来唱歌很死板的体制内歌手最敢玩,什么风格都敢尝试,我觉得有很多观众的本身就带了有色眼睛的,其实这种应该只能说是众口难调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