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一生下来多数是可爱的,给点儿好处就会笑,会很乖,会对父母忠诚,会立即给父母正反馈。为什么一些人不喜欢老父母?一些老人越老越不懂事,不管孩子多么孝顺,自己都觉得理所应当,甚至颐指气使,太把自己曾经的“恩情”当回事,孩子慢慢会觉得“累觉不爱。”另一种可能是,一直被父母尊重、与父母的关系更像朋友而非“老子与儿子”关系的那些孩子,会与父母关系一直亲密,他们不会讲“孝顺”,但会一直与父母关系融洽,从来不会出现“不孝”的问题。那些“不孝”的孩子多是成长在专制或是溺爱的家庭中,一直活得很压抑,一直对父母心存愤怒但无法表达,自己往往也并不太理解愤怒的原因,等某一天大了,翅膀硬了,自然就会反抗。对这些孩子来说,重点不是不爱父母,而是曾经被父母伤害的太多,自己内心的伤痕从未愈合,所以才想逃离甚至是报复吧(相对许多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孩子的报复往往还是很轻的。因为多数情况下孩子爱父母大于父母爱孩子。)
所以“许多人不孝顺”更像是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产品:因为心理学、教育学普及程度不够,因为生产力不够发达,所以许多父母自己内心没有安全感,一心想通过控制子女来获得一种存在感,孩子受伤太深,只要有可能就想要逃离,父母觉得自己“付出的没有回报”,开始用伦理来与孩子较劲,结果把孩子越推越远。(爱你,才伤害你的啊)
但现代社会已经有越来越多(虽然暂时还不够多)的人已经做好了与子女分离的准备,他们一开始就想着“生儿育女本质上是为了传承幸福,为了一起成长,为了让我成为更好的人”,对成长之外并不求其他“回报”,结果将是远好于“父慈子孝”的更大的和谐。
一个个体最能好好去爱的人就是他自己,所以母爱应该是最早的也是最深的对他人的爱,因为母爱直接起源于自爱,因为母亲明确知道,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爱孩子就是另外一种爱自己。而父爱的出现就要晚一些,在原始阶段人类确实一度有过“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拔屌不认账现象,,原因可能就在于父亲感受不到那种直接从母体脱胎的强大视觉冲击力和绝对说服力吧。个体根本上只会在意自我的生命的延续,母亲会去爱孩子,根源上是爱自己的生命而希望它延续,母爱实现个体生命的延续。而孩子对母亲却无法也有相同的认知,因为孩子对母亲的爱并不实现个体生命的延续。即,在母亲看来,孩子就是她自己,而在孩子看来,母亲只是一个对她好的女人。所以孩子爱父母往往不如父母爱孩子那么尽力,毕竟这种反向的爱不是起源于自爱,确更类似于起源于聚居的相帮相助的爱。
首先,相较于父母,对孩子投入更多的爱,确实有利于物种的延续与繁衍,让我们的后代和基因有更大可能性延续下去(想插入一个观点是:人心理因素中有自恋这一说,比如说往往对自己有相对比较高的评价等等,下一代身上更多的延续的是我们的基因,因此我们应该会倾向于投入更多的爱和关怀)。
其次,相较于父母而言,孩子在我们眼中更多是像“一张白纸”,换个说法是很天真可爱很纯洁,制造的麻烦是无心的,我们更容易原谅孩子的过失,也更容易倾向于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并且,满足孩子的需求和满足父母的需求,我们得到的满足感应该是完全不一样的。满足孩子时:一点点满足,孩子好激动,我们在心理上容易体验到比较多的“奖赏”;孩子对父母天然的依恋,也会让父母有更强烈的动机来满足孩子。满足父母就比较不一样,最大的一点区别应该是我们所做的是“我们应该做的”,从“想做”变为“应该做”,得到的满足感会少很多很多。此外,我们会用不一样的标准来要求父母和孩子,对孩子我们宽容得多。
再次,正如谷原君说所,我们在孩子身上所投入的精力和成本,会加深我们对孩子的爱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