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自认为逻辑严谨、能做到客观公正的工科狗,在知道君名评价极高的前提下进影院时观影时,内心多少有些挑刺的想法。可当电影第一句台词响起的时候,我可以说是瞬间情不自禁地代入到了角色当中。 “清晨,醒来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在哭,时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做过的梦总是回想不起,但是,一种有什么正在消失的丧失感,即使醒来后,也一直存在。”“我一直在寻找着什么,寻找着某个人。”因为有过相似的经历,所以仿佛感同身受。至于经历当然不是什么灵魂交换,只是从12岁到大概两个月前,十年的时间里做过四个很长的梦,长得仿佛走过了一生。醒来的时候眼角有泪,而且以后的梦有时还会重复相同的片段,醒来的时候也会流泪。四个梦有四个不同的妹子(我是不是暴露了什么o(╯□╰)o),每个人的名字在我醒来以后都记在了心里,至于脸,还有梦里的一些经历,有时候特别清楚,有时候却又十分模糊,总之和台词描述的那种情形特别相像,所以整个观影过程可以说是完全代入了角色,自认为在人物剧情方面有比较深刻的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灵魂互换意味着两人在彼此间几乎没有任何秘密可言,不论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还是身体的小秘密,对方全都知晓,我想就算是夫妻间也无法做到如此心心相印,感同身受,这便是两人感情的基础。 再根据人设以及剧情发展进行分析,首先我个人觉得东亚传统文化中最稳定的男女关系,是男生发自真心地怜惜女生,想保护她不受任何伤害,很多女生的各种要求,不论有理的还是没理的,其实都可以用“安全感”三个字进行总结。而反过来的话,是女生对于男生有一定程度的崇拜或者说向往,从而愿意为他考虑、付出,男生所谓“温柔体贴懂事”的希望便是如此。 那么先看三叶。三叶出身于乡野中历史悠久的神社,有位严厉的父亲,严格的家教和为数不多的消遣去处让她的日常生活略显枯燥。除此之外,她还必须在神社的祭祀活动中扮作巫女,当着同学的面略微尴尬地制作口嚼酒。对她来说,生活有太多规矩束缚,而烦恼又无处发泄,那句“来世成为东京的帅哥”将她内心中对于生活乏味的厌倦,以及对东京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泷提议两人互相在掌心写下名字的时候,他是这样说的:“呐,三叶,为了避免醒来以后忘记,写上名字吧。”看他如此神态,听他如此语气,我以为他准备向是三叶告白,互相确认心意,却不料是写下名字,仔细想来情有可原,这才是最理智的做法。可当后来三叶摔下斜坡,看着手中写着“我喜欢你”的时候,我才恍然自己当时猜的没错。 所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意思是世事按照常理本该如此,不过其中生出了些许波折。而这样的剧情,在我看来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外,对泷来说千辛万苦想要拯救的人终于出现在眼前,如此艰难重逢于黄昏之时,这时候还能冷静地考虑以后要如何相认、如何进行接下来的计划,那是我们这些过了那个年纪的观众才会做的事情。 所有理智尽数抛之脑后,只想告诉你我喜欢你,这才是17岁的高中生的爱情。所以那时看到三叶掌心的字,我深吸了一口气,然后笑着流泪。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17岁的时候是怎么谈恋爱的,难道不是因为某些很简单的理由便对某个人新生爱意么?我相信在那个年纪有过恋爱经历的人再把自己代入到角色当中,不要以知晓未来的上帝视角去看待整个故事,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也能更好地理解泷与三叶的感情是如何微妙的产生,发酵。
三叶其实是太闷了吧 你看泷IN三叶没几天之后 男的女的都来告白了。初期三叶平日有一种自我厌恶的感觉让人难以接近,交换之后才慢慢变的开朗起来。后来知道后花泷的钱大吃大喝 感觉也有不由自主向泷撒娇的成分在 三叶在泷身上时应该是把平时压抑的部分都释放出来了 泷也真是好心 知道三叶乡下什么都没有 平时自己多排班赚钱 还造了个露天咖啡厅给三叶这些部分如果做全了,而不是因为贴合前前前世的旋律和初期欢快的基调而删掉或者快进,肯定特别甜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