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的伦敦郊外,女作家弗吉妮娅·伍尔芙(妮可·基德曼饰),正在创作她的小说《黛洛维夫人》 ,心智狂乱的她此时已经萌生了自杀的念头。
在1949年的洛杉矶,有孕在身的家庭主妇劳拉·布朗(朱丽安·摩尔饰)发现自己已经深深陷入弗吉妮娅·伍尔芙的小说《黛洛维夫人》当中,她决心像故事里的女主角一样改变自己的生活。
1990年的纽约,克拉丽莎·沃恩(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是一位现代版的一个“黛洛维夫人”,她正在为自己以前的情人理查德准备一个晚会。理查德现在因为艾滋病而处于垂死状态。两个女人的生活与维吉尼亚·伍尔夫的生活以一种出人意料并令人心碎的方式,在替理查德举办宴会期间融为一体。 三个女人的一天都是在筹备一个聚会,三人的表现迥异,也体现出不同时代女性的特点。 对于影片里三位女主人公的很多行为,我们可能会很不理解,甚至觉得有些神经质。
事实上,这才正是女人的本质,女人本就是神经质。请允许阿福这么说,神经质一词在阿福眼中并无贬义。
这种神经质同女人的才气与相貌呈正相关。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何才女与美女多无幸福的生活。
神经质并无罪,罪在我们的社会不容忍女人的神经质,罪在这是个男权社会。 尤其在中国,女性主义或者女权主义这个概念本就是上个世纪初随着西方现代文明一起涌入落后的中国,中国女性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时时刻刻》敢于面对平庸的人,才会真正热忱的去追寻自已的梦想。
三个处于不同时空女性同一天的日常,《时时刻刻》以跨越时间空间的呈现,令人恍惚间不禁有感其是对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最好的诠释,电影中她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背景,但她们唯有一点却是共通的,那就是梦想和必须面对的平庸生活,正是这种共通性将本已会是杂乱的叙事,紧密衔接为了一体,于此中对何为生活,关于生活意义的探讨,那耐人寻味中是对梦想的启迪,永远敢于去直面人生,敢于面对平庸的人,才会真正热忱的去追寻自已的梦想。在这部致敬作品中,有众多英美知名演员。经常扮演硬汉角色的埃德·哈里斯这次扮演一个被艾滋病综合症折磨的病人,同样他也阅读伍尔芙。
曾经在《哭泣游戏》里有出色表演的米兰达·理查森则扮演伍尔芙的姐姐,画家范奈莎。克莱尔·丹丝找到机会和她的偶像梅丽尔·斯特里普合作的机会,在其中扮演斯特里普的女儿。(The Hours)是2002年奥斯卡获奖影片。
故事讲述了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和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达洛维夫人》千丝万缕的联系。尼科尔·基德曼在影片中扮演伍尔芙;茱莉安·摩尔扮演五十年代的家庭主妇劳拉·布朗;梅丽·史翠普扮演2000年代的女同性恋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