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些写得过于假过于作。要不就是写的太高端,普通大众根本就接触不到那种层面。有些写的作者自己都不一定能做得到,但却说的冠冕堂皇。每个人的年龄不同,社会认知不同所处的人生阶段也不同,所以所说的心灵鸡汤是不会得到大众的认可,反而会适得其反,令人厌恶。
凡事都应一分为二的看,心灵鸡汤浓缩了人生的苦辣酸甜,行进道路上的磕磕绊绊,是智慧的结晶,读它让人醒悟让人奋进。但心灵鸡汤喝多了就像吃饭多吃了味精一样,心生厌烦。我们行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净化我们的心灵,实现自我修养的日臻完善。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很多道理,用语言文字跟人说的再明白,也远远比不上人成长或者经历的一个瞬间所体悟的。心灵鸡汤让我们误认为懂了某些道理,并以此指导了行动,然而实际上,我们只是从字面意思和主流观点解读了它,而非发自内心内化了它。比如典型的鸡汤,只要不断努力,就能取得成功。如果你字面理解,就会理想化,抽象化这个过程,然而若你有了成长中某一段类似的经历,你就能明白尽管成功牵涉种种因素,努力在成功这一事件中扮演的因素仍然可能是正相关的。注意这个可能,再仔细思考,你会发现努力的前提是合适的目标或者方向,而目标和方向的确立中很大程度是合适的引导,这就和抽象化中忽略的家庭背景、个人经历、时代环境紧密联系。明白一句话,不难,明白一个理并运以实事,且能因情施理,很难。
我个人非常喜欢王阳明的心学。万事万物都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心灵(即良知)知道一切。这听上去很不可思议,但仔细想一想却很有道理。我们感知到的东西的最终呈现的形式,实际都只是大脑的感觉,而不是真实的事物。如果用王阳明的原话说,我们天生就知道要孝顺父母,也知道要同情身边那些有着悲惨遭遇的人和物,这些其实都是良知在起作用,也确实能说明万事万物都在我们的心中。心灵鸡汤的作用无非是滋润心灵,既然良知知道一切,那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出去良知上的灰尘,何必要再去滋润它呢?就算是不相信王阳明心学的人,当他看到心灵鸡汤的时候,他的良知也会本能地告诉他:这些东西你都知道,这时,人的自尊就会起作用,就会对心灵鸡汤产生厌烦的心理。
因为心灵鸡汤,只强调了一个人自己内在的修炼与责任,而淡化了大环境中的身不由己与龌龊。心灵鸡汤的营养里看似充满智慧,但若全然依此去现实中复制,会发现很多碰壁和怀疑。不如承认现实的丑陋,不如承认自己的无奈,不如怀着一颗有些绝望与迷茫的心去上路,靠自己体验和挣扎。弯路是必须的,人生不能没有痛苦。给人一味灌鸡汤,犹如养育一个孩子,指导他的一切行为,避免他的任何一个试错,结果不过是孩子因为失去亲身经历与经验,而不能真正成长和成熟,是另一种模式的急功近利。鸡汤的时代过去了,人们已经愿意承认生活不那么灿烂的一面了,也意识到并没有什么人定胜天。简单说,就是活着随性一点,不必刻意追求完美,哪怕缺憾多多,也可以接受。
问题就是这些鸡汤吗,只告诉你这样不对,却没告诉你该怎么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