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跟家人的关系亲近,人我界限比较模糊,对家人也比对外人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理所当然的认为家人应该懂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即使我们没有明确的和家人说我们要什么,但也希望家人能够满足我们内心的需要,如果没有被满足,我们就会生气,觉得家人不够关注我们、在乎我们。比如情人节晚上,妻子满心期待丈夫能够送她礼物,带她去浪漫的餐厅吃饭,可是丈夫像往常一样下班回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安排,妻子可能就会心生怨恨,但她也不明说自己想要什么,而是处处找丈夫的不是,言语刺激。木讷的丈夫一头雾水。
与自己亲近的人会经常见面、沟通交流,特别是夫妻之间每天在一起,不管感情多么好,都会发生一些小事。一件、两件小事会被理智给控制住或者说被压抑下来,在行为上或者情绪上不会表现出来,但随着时间的日积月累,与亲近的人之间就会出现很多不愉快的小事,这些事情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如果得不到排解,就会慢慢的压抑累积到一起,等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因为再次发生的小事而爆发出来,虽然爆发出来了,但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这个问题,就会经常的出现对对方说话不耐烦、发脾气的情况。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亲近的人没有耐心,本身不是因为亲近的这个人有问题,而是外界的其他因素干扰着我们的心理系统,比如工作忙碌了一整天的你,疲惫不堪回到家中想要放松一番,却面对着爱人的各种唠叨,这个时候的你会怎么样?很多人会很不耐烦,觉得自己已经忙得这么疲惫了,回到家中还这么不被体谅,自然而然情绪就上来了,冲突便难以避免。
与陌生人之间并没有一些让人不开心或者烦恼的事情,就会心平气和的与之沟通,或者表现出礼貌的一面。就算有一点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个体一般情况下也会表现出宽容、礼貌(当然这些不愉快并没有达到一定程度)。另外,人都有表现欲,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美。很多时候对陌生人的宽容正好满足了人的社会表现欲。
我们与亲近的人相处,不仅空间交集密,相处时间也偏长。我们都知道当两个人相处久了,彼此之间的各种小毛病小缺点就会暴露,当然不排除我们本能地去给他们提更多苛刻的要求。抱着“为你好”的姿态去提各种要求,当他们无法按照我们的设想去完成的时候,自然就触发到了我们的情绪点。
攻击亲近的人,不管是言语上的还是行为上的,我们潜意识里都是基于安全的考虑。所谓的安全考虑,其实就是歌词里唱的“被偏爱的有恃无恐”,我们潜意识里认定了他们是自己亲近的人,无论自己做错了什么,甚至是攻击他们,也不会失去他们,他们永远都是我们亲近的人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