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孙悟空是我们的心。初生之时,我们跳脱张扬,想要大闹天宫,想要入海钻云,想随意的生活。但是这颗毫无束缚的心遇到了来自社会(如来佛)的打击,把我们困在了五指山下。这个时候,意志(唐僧)来了,他救出了我们的心,也束缚了我们的心,从此以后,我们就几乎是一心一意地跟着我们的意志而行。我们降服了欲望(八戒),学会了世故(沙僧),从此,意志,初心,欲望,世故四个一行向着目标前进。但是,我们的欲望经常消磨意志,我们的世故在面对天人交战时会选择和稀泥,只有初心一直活泼地保卫我们的意志。偶尔我们的欲望遮蔽了意志,放逐初心,这个时候我们会选择寻找我们的花果山。我们的初心最接近佛,但需要束缚;我们的意志最希望成佛,却需要鼓励;我们的欲望,我们的世故,都在人世的挫折中成佛。当我们成佛的一刹那,我们的心就不用再有人为的束缚,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何为光明。
取经路上什么事都是他操心
从被布尔玛带出大山,一路打怪升级,打败终极BS一星龙,每个故事都精彩,赛亚人孙悟空正能量精神鼓励全世界八十亿观众坚强的活下去
我啊,不会说什么大道理。但看到的,真的就是我自己。孙悟空大闹天空的时候,你可曾看到你身上年轻时候的叛逆?孙悟空被困五指山五百年,你可曾看到你身上成长时的迷茫?孙悟空西天取经十四载,一路上学会了圆滑世故 ,你可曾看到你出社会后被迫低头不得不妥协?孙悟空修成正果,成了那人所敬仰的斗战胜佛。我们却还在这茫茫人海中沉沉浮浮。每个人心中啊,都有一个齐天大圣,叛逆不羁。到了最后都是成了斗战神佛。头上的禁锢不见了,从此却再也没办法超脱自由了。这哪是什么猴子?这是我们自己啊。
因为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有其特殊之处:他尽管和三国群英与梁山好汉一样成形于前现代农业社会,但却比其他人更大程度上超越了他的历史局限,几乎完美地契合了现代工业文明的价值观与大众审美。假如把他从西游记的原著中抽取出来放置到另一个按照现代人品味书写出来的故事里,即便对其性格设定不做任何根本性改动,也能做到无缝对接,完美地适应现代受众的审美需求,甚至还比在原著故事中更如鱼得水(原著中悟空背负了太多道德说教的职能,甚至对玉帝称臣,这与其性格设定是完全相悖的)。悟空这个角色近似于早期马克思所设想的那种陷入异化状态以前的那种本真状态下的人,这种人只存在于古代市井小民与现代中产阶级虚妄的文学想象中。但一个在现实中几乎无法找到原型的虚构形象能够如此真实丰满,也可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而相对于其他的古典小说而言,《西游记》故事的可塑性要强得多,其核心内容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也要小得多,按照现代大众的品味进行重新改编并非难事。如此一来,悟空自然比其他古典小说里的英雄们更容易在现代大众文化中走俏。
一直以来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是我心目中牵着白马的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