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自卑者,或许连你自己都没有感觉到,但是无形中你会与别人疏远,会自大的规避他人的眼光和语言。在你自己的心中,有对自己的不信任,也有对别人的眼光的恶性恐惧。你会担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哪怕他人一点点的怀疑,你都会觉得是别人在排斥你,讨厌你,从而从心里自发的远离别人。对于自闭者,或许他们心里并没有那种自卑感,也并没有什么恐惧。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可能更喜欢独自的思考和安静,他们并不排斥与别人的交往,只是他们更喜欢一个人的静谧。
文化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饮食习惯和信仰这三方面。沟通是人与人交往最直接的方式,语言不通直接影响彼此的认知,即使非常希望认识对方,也只能因为无法表达而成为点头之交。饮食习惯影响的更多是彼此关系的更进一步,就像重庆人和广东人很难在同一火锅桌上同时获得极致享受。信仰则是更深层次的精神对抗,耶和华和释迦牟尼都指引信众们一心向善,但神对他们来说只有一个,非此即彼。
我就是你们所说的排外的人,其实我也想打开自己的心扉跟别人交流,可是我就是自卑,因为我从小就没有得到你们都能有的母爱,尤其我又是女生,跟别人接触的话,她们的话题都会有自己的妈妈,她们的妈妈怎么爱她们,我不想听到这样的话题,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我选择了排外,不跟她们接触。
或许排外,也许只是看起来排外。我以前也是一个被别人认为很排外的人,其实是那时的我比较自卑,比较敏感,是一个小胖子。有时候可能只是一个很细微的眼神,我就开始怀疑那个人是不是不喜欢我,讨厌我,所以很多时候只跟比较熟的人玩,这也就是排外了吧。
排外的心理是自傲。自傲者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背景,家室,以及对自我的评判,让他们产生超于常人的自我骄傲。从而对别人怀有不屑的态度,由此衍生出来的行为很有可能就是一种广泛性的排外行为。
对于未知的事物,人们总是习惯逃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用生命在尝鲜。排外并不值得提倡,但这只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现象,打破隔阂需要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