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我很内向,害羞,胆小,学前班到三年级每当我尿急的时候我都不敢上厕所有时候忍不住会尿裤子,其实我的内心是很狂妄的,但每当尿急的时候我依然战胜不了内心的恐惧,每当我想开声说话的时候我又被我的内心战胜了,小学六年我几乎没有开声说过一句话,我怕我被人说、被人笑、一次又一次地被内心战胜了我自己。我喜欢独来独往,不喜欢融入人群中,因为当大家混在一起的时候我不知道我自己应该干什么,不说话又显得我不合群,说话又不敢大声说话,放下手机不知所措,手应该放在哪里,脚应该放在哪里,看哪里,一切一切的困扰使我不得安心,于是我喜欢了独来独往,独来独往可以看得更清楚自己,独来独往很轻松,完全不用管理人际关系。
我对待身边任何人都是很友善,很随和的态度,但却经常独来独往,很少与伴同行。首先说明并不是我的态度的原因,也不是对方的问题,有时能遇上一个跟自己聊得来,有共同话题,且家庭背景都差不多的同伴的话,自然而然会走得近一点,但如果是遇到一个任何一方面有距离的同伴的话,我都会自动的去疏远,去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我自我感觉两个人相处长不了,总会有不同的分歧存在从而产生一定的矛盾,所以,表面上仍然会待人友善亲切,实则内心保持距离。这也是我不能有很多知心同伴伴随左右的原因。
上班的时候,我与人为善,与谈得来的人也是谈笑风生。下班的时候,我却愿意独来独往,不喜欢那种呼朋引伴、吃喝玩乐,所以,有的同事会认为,我不容易接近,朋友少,甚至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其实,对这种误解,我一般不解释,哪一种心灵状态舒服,我就采取那种心灵状态,我已经不需要外人来肯定了,更不会在乎外人的评头论足,内心很安详,生活很快乐就行了。吃喝玩乐,对你是一种快乐。端着咖啡,坐在窗前看书,是我的快乐。
每个人都应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句诗歌: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有些人喜欢热热闹闹的,活在别人在意的群体里;有的人喜欢安安静静的,活在自己在意的状态里。两种为人处世的方式,我只是更喜欢第二种,当然,因为工作需要,我也能融进第一种生活和工作状态;如果工作不需要,我会迅速切换到安安静静、享受孤独的状态里,都挺好的。
待人友善,是出于一种礼貌,一种尊重。我从小就被教育要与人为善,相互体谅,尽管有时候会有些小摩擦,但是我还是尽量的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其实,更多的是想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很多无关紧要的事情,忍一忍笑一笑就过去了,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争吵。除了一些原则性的问题,需要解决的事情,否则我是不会据理力争去辩论,或者是跟别人深入探讨的。
待人友善是修养,独来独往是性格,还是有几分道理的。我原来在一个小地方工作,后来放弃较好的职位,到北京来闯荡。其实,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打开房门就是繁华世界,关上房门就是岁月静好。这是我感到最舒服的心理状态。有朋友来,我很高兴很热情;没有朋友来,我更享受那份寂寞孤独。这种寂寞孤独,正好用读书写作来充实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