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哲学人类学的问题。
先来谈第一个问题,“读哲学后你变得更快乐了吗?”
这个问题要更加具体和分析地来看,可以区分出两个不同的问题:
读哲学、连带着思考哲学本身,这回事带来快乐了吗?
将所知所学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实践的结果带来快乐了吗?
那么,可以很直接地回答:
对于1,读思哲学后我很快乐。
对于2,哲学实践后我很痛苦。
但凡是哲学,总要提供某一论断的理由。我将尽可能简单地陈述理由。
首先,快乐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纯粹的阅读和思考的乐趣;以及与人交流沟通、分享和共同学习带来的乐趣。这些每个人都能体会得到。
接下来主要陈述另一面的理由。基本上,这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哲学只能解释问题,哲学不能解决问题,哲学还制造着问题。说
这句话虽然有三个分句,却是一个统一的句子,互相单独理解的话就不能够深刻的掌握其含义。面对现实的客观世界,相比较自然科学来说,哲学对世界的解释往往不仅仅有一套,而是有很多套理论,而且这众多的有着不同前提和基础的理论的“合理性”往往都处于一个很相近的水平面上(我们考虑最优秀的思想)。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面对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些根本问题,却有着众多的哲学思想,它们在人类根本问题上的解释能力上都达到人类认识的极限,但它们本身却是互相矛盾的。这直接导致了,哲学不能解决问题——这句话也需要澄清。哲学的问题不同于科学和技术问题,它不局限于世界之内的具体事情,它要处理的是关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事宜,或根本上,哲学就是哲学人类学。知道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哲学不能解决问题;这是因为,倘若一个人真正通晓了众多的哲学思想,并且细致入微地摸索过这些思想深层的前提和逻辑,并加之深入的思考,那么它就不得不猛然意识到:没有哪一个哲学思想可以“真正”解释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事宜;即哲学不能解决问题。继而,我们甚至可以说,哲学还制造着问题。这个的理由也很直白:一个未受过哲学训练的人,它的三观通常是继承于家庭、同伴和社会规范,即是一种直接而未经过反思的习惯。在这种习惯中,此人自动地将其认作是“真实”的三观并心悦诚服地接受起来,于是,在一种较劣的意义上,这种习惯性习得的三观,反而解决了哲学不能解决的问题;相反,此人随后的哲学意识,倒破坏了这种舒适的平衡,竟让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凸显了出来,那自然就可以说:哲学是在制造着问题。
上面说得略抽象,所以我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吧。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马克思•舍勒在哲学人类学上是针锋相对的。简单来说,如果我们相信存在着一种先天的价值级次的话,那么佛洛依德会把生命价值、本能的意志放在绝对价值的位置,而把求真理的价值或求神圣的价值放在较低的位置,因为后者只是前者的衍生产物、只是压抑等心理过程的结果,而前者却是普遍而又有力的;而舍勒则相反,他会把生命价值放在较低,而把求真理和神圣价值摆在高位。于是,当二人解释一个人的快乐和痛苦,爱与恨,应该和不应该时,就有着截然不同的思想。举个大家都能理解的例子。从佛洛依德那出发,根据众所周知的“名言”:一切就都是性、爱不过是性的一种特殊衍生物。反之,从舍勒那里出发,就会是:一切就都是爱,性不过是爱的一种特殊衍生物。
在问题来了之前,要说明一点:这两种思想都是从形而上学的高度来谈的,所以一切生理学上的知识,严格来说都不能反驳它们。它们两者之间无法做出妥协,但谁也打倒不了谁。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即使一个人知晓这两套理论,他也不能单凭哲学上的思量,来决定哪个才是符合ta的,甚至说,正因为他知晓了两套理论,所以他才永远不能“至真至诚”地信服一套而拒绝另一套。这种动摇,直接来源于哲学的本性:怀疑一切,对真的渴望,对盲信的拒斥。
这与宗教信仰刚好相反。
可正是这类似的动荡,再配合着人类孱弱的本性,哲学便让人觉得痛苦。它不能提供答案,它不能解决问题,它却又制造着问题。
现在来谈谈第二个问题:“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不用说,肯定是领略了人类对世界和自身进行的最深刻的思考,领略了孱弱的人类面对这个世界时表现得最大的不屈服。
学习心理学的好处就是可以用更宽容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也会拥有更理性的视角。比如我们身边总是会有许多愁眉苦脸的人,他们似乎总是有说不尽的烦恼,而这种烦恼所带来的负面情绪更多,如何让自己更快乐,如果你懂得这几大心理效应,你的快乐指数更高,借用曾经笑星吴君如所说,做人总是要开心点好。
1、边际效应——不要过度用一件事情刺激我们情绪
边际效应是指我们的投入与产出关系。还记得朱元璋的故事,当他肚子最饿的时候,在民间的一碗面被他誉为是最好吃的面,而他后来在皇宫由于天天山珍海味,对于好吃的饭菜免疫力也会逐步下降,反而会怀念曾经那碗饥肠辘辘的面来。
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我们对某种事物投入很强烈的情绪,当我们第一次体验的时候,情感是最为浓烈的,后来会逐步变淡,当我们了解了这个原理后就明白,为何有些人喜欢用分手来刺激自己男朋友,殊不知这种方式用多了,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在生活中避免过度用一种方式刺激,反而会让你不快乐,而是学会用多种方法去调剂自己心情。
不值得定律
2、不值得定律——学会选择
我一个朋友总是喜欢在意别人的目光,因此总是活得很累,心理学上有一个不值得定律是指我们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一旦我们有这个心态,我们就需要明白,人生很多事情都不值得我们浪费时间和精力。
如何去定义自己不值得定律,你可以好好去思考,什么才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什么才是自己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人,当我们能够把这些顺序理清楚的时候,我们就能真正用心投入过好自己人生。
破窗效应
3、破窗效应——换个心情角度重新面对
破窗效应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意思一旦有一个窗户破了,就会有更多的窗户也会被别人打破,破窗效应讲述是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一旦我们在一个都遵守秩序环境面前,我们自然而然会懂得遵守秩序,而一旦我们总是处在一个混乱秩序中, 这种秩序也会深深影响我们行为。
心理学上也发现有这样效应,当一个陷入负面情绪时,这时她莫名其妙总是遇到各个方面的打击,而一旦我们振作起来,用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去修复被破坏心灵窗户,此时我们人生反而会走上正途,也会告别曾经黯淡的生活。
视网膜效应
4、视网膜效应——打破内心错误确认偏见
视网膜效应相信很多人都有体验,比如有些人怀孕了,往往看到周围很多人都怀孕了,比如你买了宝马的车,你就会发现身边更多宝马车,视网膜效应是我们对自己拥有某种东西或者某种特征确认反应。
这种确认效应常常导致我们内心的主观偏见,比如常常有很多人说这个世界上不公平,当他选择这个效应时,他会看到更多不公平,而要打破这种偏见我们一定要相信不要被它欺骗,要清楚,我们换一种心态来看,另一种美好也是非常多的。
懂得了这四大心理效应,你会发现,世界在你心里,完全取决你怎么看,你怎么选择,你的选择与你观察世界的角度就让你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作者简介:唐若,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力成长训练营开创者,国际DISC认证讲师与顾问。头条认证心理达人,企鹅认证职场心理顾问。
学习哲学并不一定能使人获得快乐,相反,它会不断解构你习以为常的日常世界,重塑自身价值观念,这可能会与日常生活世界产生冲突。
哲学追求的是唯一而普遍的真理,关注的是无惧时空变幻的永恒秩序,众人仰望的“理想国”;而人所生活之处却是极为有限的历史方格,是既定时空节点的特殊社会。
胡塞尔有言:传统保守者和哲人(按照哲学理念生活的人)将会产生争斗,而且争斗一定是在政治领域之中。结果常是哲人必然会被政治家(传统保守者)治下的社会所放逐或处死。但是在更长的时间跨度之后,哲人却经常获得胜利。这是理念(哲学)与经验权势(政治)之间永生不休的冲突。
哲学高居众生头顶之上,却经常被现实经验和世俗权势所打败。这是人类理论和实践的冲突,同时也是哲学和政治的冲突,典型例子如“苏格拉底之死”。
而“快乐”一词本身就具有一种享乐主义的价值论意味。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承认快乐是好的,然而快乐不一定是最重要的。
这涉及到伦理学理论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善”与“正当”。
善和正当是伦理学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正当”是关于行动评价的理论,而“善”则是关于价值的理论,一个完整的伦理理论必将包含此两个构件;但是关于两者谁更为基本,在不同的伦理理论里,两者的优先性不一样。有的认为善优先于正当。有的则坚持正当优先于善。善的观念作为探究道德的一个维度,有着极大重要性。
善可分为内在善和工具善。有的事物因为其固有性质而被称为善,则为内在善;有的事物则因为其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而具有价值,为其他善而作出贡献的,则为工具性的善。工具善依赖于内在善而存在,它的意义在于其能够产生内在善。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只具有工具性的价值,诸如金钱。
从价值论的观点来看,内在善是我们最终关注的目的。而对于哪些事物拥有内在善,却是众说纷纭;另一方面,有许多哲学家认为伦理学不需要依赖于任何一种实质上的价值论。
关于“快乐”和“享乐主义”的更多探讨,可以亲自阅读伦理学理论书籍进行详细研究……
最大得收获应该是明白了人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吧。
现在有一种风气,不知道是怎么流行起来的,锤骨大家看很多晦涩的高级书,什么哲学、人文乱七八糟的,一开始我也陆续读了一些,后来不读了,为什么?因为我发现,这种东西读的越多,人反而变得越脆弱。
一个人最痛苦的是什么呢?就是觉得自己知道了很多东西,既懂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还看赫拉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既懂得民主又懂法治,懂这个懂那个,觉得自己很有品位,很优雅,是有思想的人。但是呢,在世俗的市场经济体系里,大众并不认可这些,可能人家只关心钱多不多,有几套房,不管你承不承认,这是社会现状。当你读了很多大道理之后,却发现自己无法参与到社会分赃中,根本没有能力参与社会的财富分配,你的内心会很痛苦,有时候活的可能还不如那些农民工开心快乐。
举个例子,ISIS基地组织的创始人,都是知识分子,因为在社会上无法得到认可,说白了其实就是得不到利益,于是揭竿而起。只读圣贤书的人,内心的敏感和自尊心,要比常人强很多,因为读了很多书,懂得了很多道理,觉得自己应该需要一定的优待,与之相对的,是读书多的人超越普通人的优越感。不要变成那种特别爱看书,但所有想法都来自书本的人,要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要看到形而上的东西,但也要考虑的形而下。只有这样读书,才不会使得人脱离实际。
首先它让我更接受自己了,接受自己不够高,没那么好看,接受自己会在努力的同时还是会有点懒,接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和千千万万的人一样,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
其次就是会更接受自己的情绪了,它让我知道我不需要一直很快乐,不需要一天24小时散播“正能量”,知道我自己是可以愤怒的,是可以悲伤的,这对我来说比“更快乐”要重要得多。
还有就是更理解和接受别人了,其实当人慢慢接受自己之后,接受别人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会理解有些人就是不爱吃香菜,有些人就是不能接受咸口的豆腐脑(我是一个北方的小编),有些人就是不管你的idol在你心里有多完美,还是会很讨厌ta。
会更尊重别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偏好。不再强行用性向、民族、种族来区分你我,而是更尊重这个世界的Diversity.
至于我有没有变得更快乐,我觉得倒是没那么重要了:)
看透了人性,对于世界他人不再强求,也不再被他人强求,而是开始要求自己,向内心寻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