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回到了本地,25岁基本上就可以看到自己以后的模样,按部就班的去工作、结婚、生子,而去了那些大城市,就算是30岁,人生也才刚刚开始”。这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甚至在我对现下薪水不是很满意的状况下,有一种辞掉现在的工作,去做一个“漂流者”的冲动。然而当我恢复神志以后,(当然了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我更愿意以现下生活为跳板,沉淀自己。初出茅庐的我们,不能拥有太多的自以为是,只有先提高自己,才有资格气定神闲的去谈资,我的理想状态不是去跟领导哭穷求加薪,而是当自己真的拥有了该有的资本时,再去追寻更好的平台。要做到这些,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只能细水长流。我能做的就是通过主观能动性,让“长流”的时间变短。
不满足。不知觉一路坐公交,然后回到家,一直写写写我就写了好像还不少的文字。记得某一天我写完旅行日志以后舍友看完说我的文笔变差了,后来我想了想,应该不是文笔不行了,而是我的日志里她们的参与度减少了。五一我和舍友们碰了个头,互相诉说着想念,我却也在心里深知,终有一天,轨迹不同的我们会联系的越来越少。看吧,我是不是突然就把一切看的很通透?再者,有一天跟同事聊起择偶标准,聊了半天性格契合方面啊、长相方面啊,她特别奇怪的说,我扯了这么多,对对方的家庭条件要求却并不高,然后我又一次对自我有了认知,那就是虽然我已经足够理性,但在情感方面却依旧浪漫的追求爱情至上的原则,于是我再次莫名崇拜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中的自己。
满足。工作了快要一年的我,前些日子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还去请教了一些同学,网友,同事,问题的大致梗概就是咨询各位是否喜欢现在的生活状态,所在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相关度之类,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不能强求自己喜欢上目前的工作,也不能强求自己适应喜欢上自己的工作,既然达不到“有钱有闲”的理想状态,就不妨发展几个兴趣爱好——读书、练字、运动等,又或者自己主动性的去学习一项可以立足的技能,以备不时之需。无论是读研or一毕业就工作,无论是回归本地还是去北上广深抛头颅、洒热血,都要在做决定之前想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的未来的状态是什么。
不满足。身边的好朋友今年扎堆般的扯了证,好吧,有些人或许可以称之为曾经的好朋友,毕竟,有的喜气洋洋的告诉了我,有的只是沉静的发了朋友圈。在和同事聊起来的时候,她打断了我对我和朋友关系的描述词——超好的关系,她说段瑞我不明白为什么你对你的朋友总是用“超好的”来形容,当有一天你们之间再不是曾经的模样,那你一股脑抛洒过的热情会深感受伤。于是我好像突然发现是这么个理,那些经历过的友情、爱情,在经过现实的作弄后,他们早就已经和我渐行渐远,我却还固执的沉浸在回忆里不能自拔,和那个心目中“超好的朋友”做着朋友。我一头栽进了感情里,误以为她们和我一样珍惜,却忽视了由于圈子、距离、走向而渐渐远离了的心,只剩幡然醒悟时我一个人对着自己哭诉,这又是何苦呢。好吧话题突然扯远了,就祝愿我那些找到真爱的朋友,永远幸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