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武则天最头痛的就是立储问题。她有两个儿子,三个侄子,儿子姓李,侄子姓武,按说选择余地很大,其实立谁都不合适。立儿子为嗣吧,等于把江山还给丈夫李治;立侄子吧,又等于把江山送给哥哥武元爽或武元庆,而这两个人又是她最讨厌的。不但被她判了罪,而且还被她改了姓,不姓武,姓蝮。江山岂能送他们?!但,如果不还给丈夫,又不送给哥哥,还能给谁?
狄仁杰很理解女皇的苦恼。他委婉地暗示这位千百年来独一无二的女皇帝:你那个“革命”成果能不能巩固,现在是顾不上的了。要考虑的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您老人家百年之后有没有人供饭,有没有人烧香。他说:请陛下想一想,姑侄和母子,哪一个更亲?陛下如果立儿子为嗣,那么千秋万岁之后,还可以配享太庙,作为帝王之母祭祀无穷。如果立侄子为嗣,臣等可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哪个皇帝会给他姑妈立庙的。这话李昭德以前也说过,但狄仁杰说得似乎更亲切更实在。武则天不能不暂时抛弃她的“革命理想”,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究竟应该做下一任皇帝的妈妈还是做下一任皇帝的姑妈?
答案似乎很明确:当然是做妈妈更好。不管是武承嗣还是武三思,如果当了皇帝,都只会给武元爽或武元庆立庙,不会给她武则天立庙。这样一来,自己岂非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了?武则天不愿意一无所有,也不愿意身后变成饥饿之鬼,没人祭祀,没人关怀。
清朝对于君臣礼仪规定相当严格,《清会典》规定:“大朝,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礼,其他朝仪亦如之。”也就是说,只要是朝会,大臣就必须给皇帝施三跪九叩之礼,这个没得商量。一旦某个大臣有幸被皇帝在朝会上召见谈话,或者赏赐恩典的时候,他必须摘下顶戴花翎,以头叩地,要发出响声,能让皇帝听得到,这叫做“叩响头”。
太和殿或者养心殿都有专门的覆甑,在这上面叩头可以很轻松地发出响声,否则的话就是叩破了头也往往不能让皇帝听见,因此很多大臣事先都会贿赂太监,以便知晓覆甑具体的位置。
相信经过了一次上朝以后,饥饿、疲乏、困倦是所有大臣们共同的体会。幸好,并不需要日日上朝。清朝上朝分为三种。一是大朝,每年元旦、冬至次日、万寿圣节和国家庆典,皇帝在太和殿上朝,这种大朝是京官基本都要参加的。第二种是常朝,每月逢五逢十,皇帝御太和殿,这基本是一种礼仪性为主的朝会,很少涉及具体朝政的处理,这种常朝也是京官基本都要参加的。
第三种是御门听政,康熙朝最常见,同治光绪两朝已经名存实亡;听政的时间、地点不固定;以乾隆朝为例,基本是每个月三到四次,这种听政需要官职较高的京官参与。
对于普通京官来说,一年之中,上朝日最多不会超过一百五十天。而上朝之日,必定是一次精神与体力的大考验。
上朝: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官员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稳重的都会被负责纠察的御史记录下来,听候处理。
通常,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大臣向皇帝报告政务,皇帝则提出问题或者做出答复。明朝最勤奋的皇帝应该是亡国君崇祯皇帝了,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崇祯雄心壮志,立志做个中兴之主,每日批改各地奏折到凌晨1,2点是很常见的,每日早朝必到.比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还要勤政。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觐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前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
至清朝,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有特别的护膝。从礼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自宋代以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而官僚的地位却不断下降。
在秦汉时期,君臣都坐着议事,皇帝会起来请丞相坐。从北宋宋太祖后,大臣必须站着。从明朝太祖后大臣就跪下了,清朝下跪的时间特别长。 这种变化意味皇权的不断加强。
很多大臣为了保护膝盖,都有自备的护膝,是用厚约一寸的丝绵制成,每天上朝就绑在膝盖上。只是,即便有了这套护膝,跪得久了也难保万全。李鸿章在慈禧六十大寿来临之前,每日练习三次三跪九叩的大礼,以便于从容应对。而两朝帝师翁同龢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练习五次三跪九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