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无知,因为无能,而催生出无畏。认为自己可以不用为自己的言语负责?
河南在外的名声一直是不好的,说什么河南人不老实,不能和河南人打交道,又或者是什么河南人偷井盖,甚至有些人认为嫁人不能嫁河南人。我是个河南人,在我的身边,包括我的长辈我的朋友都是有素质有涵养的一群人。我也承认新闻的真实性吧,河南人多,我自己寒暑假外出打工的时候几乎都能够遇到很多河南人,因为在河南的某些城镇乡村还是特别贫穷的。其实从建国以来就是这样吧。
嗯,我是个河南人,目前也是在河南就读大学。对于网络上许多谩骂的声音,我也思考,也反驳。最后我觉得事出都是有因的,但我绝对不支持网络上那些因为片面的理由而进行言语攻击的人,更是要对那些“地域优势”而莫名谩骂的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人,我要在这里为我自己,为河南辩护。
电影《1942》我想大家都是看过的。1942年,河南发生的那场巨大的旱灾,饿死了无数的人,改变了剩下来的那些人。人在生命在饥饿的身体欲望的折磨和人的主观渴望生存的条件下是不顾一切的,可以为了食物去偷和抢,可以为了生存而放弃其他自己所拥有的,也可以放弃自己心里曾经坚信的是非观。
在经济学中,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感情上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感情上的需求。其中最底层的就数生理上的需求,在最低层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自然不会去追求其他的需求。所以我愿意相信那些传闻的真实性,对于公众而言那是不对的,而对于自身来说,那是遗留下来的河南人的病,贫穷的病。穷的后果是可怕的,如果一个人穷到连饭都吃不上,那么他就会放弃许多东西以让自己生存。
而如果要继续追溯原因,就可能会追溯到政府,官僚主义等我们这些老百姓所不能控制的地方。所以我不接受外地人的谩骂,也不能容忍本地人对这种谩骂的接受和自我歧视,试问又有几人能够经受的住生命的考验呢?如果不能,那也就没有随意批评的资格。
其实对于那些网络上让人无语的评论,我也明白,有些只是为了在网络上掀起一起浪潮,从而让这个话题或个人得到关注。那么我们对于这类东西最好的反击就是适当的沉默,自会有明眼人,自会有人为河南人抱不平,他们的谩骂也将不攻自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网上黑河南人就变成了一件体现自己很高级的事情。也是因为在网友的这种宣传中,很多没有接触过河南人的网友都开始跟风黑了起来。在很多人的眼里,一提起河南人就偷井盖,不爱干净,奸诈狡猾等等。就连我自己都被这种网络风气给影响了。
不过我也不全是被网络影响的,只是身边总是有很多接触过河南人的人告诉我他们不好。就好比我的朋友是一个特别爱干净的人,她就很不喜欢河南人,因为她以前住校的时候就遇到过河南人室友,然后对方就很不爱干净,经常把寝室弄得很脏,就连自己都是很邋遢的形象。还有我的家人也有不喜欢河南人的,因为他们在外地工作的时候遇到的河南人好像性格都不是那么的好。所以这些事情听多了,再加之网上的这些看多了,就渐渐的好像自己也不那么喜欢河南人了。
但是我绝对不是要来说河南人不好的,因为有时候有些人你不真正的去接触,是根本不明白的。现在我也经常为以前对河南人产生过不好的印象而感到羞愧,因为我只是凭别人的看法就对一个省的人产生了意见。要知道其实不管是在那个省市,都或多或少的遇到一些不好的人,但是大多数人都是好人啊!就像前段时间我就经常看到一些新闻报道河南人见义勇为之类的,这些同样都是上了新闻的人,人们却总是喜欢习惯性的忽略。
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应该问问自己,到底是讨厌那个人,还是说讨厌那个地方,更或者是只是为了黑而黑。现在网络上面的风气真的是越来越差了,可能是现在和平社会呆习惯了,所以就有很多人唯恐天下不乱!
我想先从地理位置说说,河南相邻的省份多,四通八达。老话讲,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再有近代史上遭灾荒,人口外出多,本地人看不起外来人,穷是最要命的。就连朱军对外说是兰州人,因为他父亲在洛阳孟津县村里面是孤儿。这就是人性,总想曝露自己辉煌的一面。九十年代到兰州,一了解很多第二代的河南人有意隐瞒自己的原藉。当时流传一句话,美帝、苏修、河南人。有铁路的地方就有河南人。这些偏见不是一时半会形成的,更早的流传很广的话有,山东响马、四川贼、河南净出流光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