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审美、阅读趣味。陌生人,对陌生作品的评价,通常没有太多的参考价值。政治、科技、健康等等都有意见领袖,但读书、音乐只有知名博主,即使偶尔流露的观点,也都极其保守,处处留三分。读书方法尚且可以传授,读书趣味却是很难详细评断的事情。
倪一宁的文字并不为理性和严肃树帜。她的所有文字,都在写给感性。我本人自诩理性逻辑派,第一次在网上看到她的答案,没有什么感觉,还没读完就关掉了。
到了今年过年春节,回家前和父母吵翻了,我脖颈一硬,决定一个人在北京过年。高价的外送费、难得不堵车的空旷街道、暂停营业的店面,伴随着原生家庭带来的无可奈何,几乎击垮自以为强大却孤立无援的我。那时候想起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了倪一宁写的,她爷爷和她妈妈的故事。当时的感觉就是,理解了。
很多时候故事就够了,画面就够了,感觉就够了。那一刻你是不需要观点的。
人是流动的,无法永远保持理性,总会有那些脆弱的时刻。失恋的时候,走在大街上,感觉全世界的情歌都是给你写的,很正常。你看上南方的一个姑娘,人家不屌你,你大雪纷飞不纷飞?等心态正常了,走在街上再听见一首相同的,你心里可能还会想:妈的怎么这么矫情,民谣吃屎。
这也是阅读的意义之一。不只在于理性的探索未知,思辨观点,有时也在于听一些故事,找到一点感动。
“道理我都懂,但我仍然难过啊”。
我去年参加了一个导演训练营的讲座,我以为电影学院出来的开口闭口跟我谈达内兄弟,贾木许这些才是常态,可我不明白这些科班出身的开口闭口就是网剧是怎么回事。我还看到某个知名网站的创始人,电影创作知识他肯定是扎实具备的,可他一个大男人为了点击率测试化妆品……
我想明白了,人各有志,他想要名要利,你就不要去跟他讨论艺术的境界。有些人可能知道,去黄土地里晒两个月能去戛纳走一趟,但他偏偏选择了披一身华丽的西服和一群同样浮夸的人端着高脚酒杯谈论一些浅显的鸡毛蒜皮来掩饰自己肚里没货。
郭敬明说,我不拍电影,难道他们都去看贾樟柯啊?
这世上,体会不到文字内涵的人太多了,他们只能消化得了鸡汤和郭敬明。市场在那,有人要扑进去捞一身名利,就让他去好了。人各有志,强求不来的。
有人说郭敬明占了巨大的资源,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不服气啊。
这有什么好不服气的,你要求一个商人去做一个文学家,那是对文学的侮辱。
几代以后,看后人去评说郭敬明是个什么东西,就他那点价值,还谈不上文学两个字。
倪一宁这本毫无疑问是一个温情为主的书。
这类书,我平时基本没有动力去看。就算买了,我也是放在床头,等低落了什么的当精神鸦片用。基本都是立竿见影快速奇效,抱头痛哭然后勇敢生活,挺好用的。
众生皆苦,诸漏皆苦。人都想练出钢筋铁骨以抵抗不可知的内忧外患,但在升级的过程中,尚未坚固的人格总会有高潮和低谷。人会受伤,会脆弱,会怀疑自己,会寂寞。人都有需要被治愈的时候。如果有人能通过巨著,获得更高的精神抚慰和意志,那你宽阔,必是世间不流俗的一支。而如果有人这时抓起一本没那么有深刻的畅销出版物,啊啊啊得到了一点安慰换来一夜不流泪,也真的没什么好被苛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