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吊死鬼、量步虫、拱拱虫。尺蠖是鳞翅目,尺蛾科害虫。尺蠖幼虫的体色似变色龙,可呈绿色、黑色、褐色等,其中以褐色最多。尺蠖幼虫以蚕食冬青、丝绵木、扶芳藤、黄杨、国槐、龙瓜槐、刺槐、樱桃、桃树、杨树、柳树、桦树、朴树、香樟、白榆等园林植物叶片为生。尺蠖幼虫食量大、暴发性强,如不仔细观察或防治不及时,会在1至2天内将整株树的叶片吃光。被尺蠖咬食过的树木无叶光秃,林木一片枯黄,好像火烧,对园林苗木的生产和环境美化影响很大,同时危害性也是相当大。 尺蠖在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北等地区,在国外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尺蠖一年发生多代,一般年份发生3代,以蛹越冬。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4月中旬左右成虫开始出现并产卵,卵产于叶背,单产;幼虫孵化后隐蔽在寄主叶片背面,剥食叶肉,并能吐丝下垂,有假死性。老熟幼虫在叶背或土表和覆盖物间吐丝化蛹。 防治方法:1.消灭虫蛹:在尺蠖越冬代化蛹期和第一代幼虫化蛹期,结合冬季清园或中耕除草,在树干周围进行翻耕2至3厘米深的土层,以杀灭在土中的蛹体。可结合平常的耕管、施肥等,用小耙将蛹收集或深埋土下,进行捕杀。此外,在第1、2代幼虫化蛹前,用薄膜铺设在树干周围,上面再铺一层6至10厘米厚的松土,诱集幼虫入土化蛹,以利集中灭蛹。 2.人工捕杀:由于尺蠖的幼虫体型较大,活动并不是十分活跃,中龄后的幼虫易被发现,因此,在发生量不多时,可采用人工捕杀成虫。最好在4月份越冬代成虫盛发期,于清晨组织捕杀。 3.黑光灯诱杀:在各代成虫羽化盛期,用黑光灯进行诱捕。 4.喷药防治:这种虫对一般的农药抵抗力很强,但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则有特效。如20%杀灭菊酯5000倍液、10%除虫精或10%高效灭百可5000倍液。也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或10%氯氰菊酯乳油2500至30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乳油1500至2000倍液,或1.8%害极灭3000倍液,或用每克含300亿个芽孢子的青虫菌1000至1500倍液进行药物防治。
红蜘蛛,俗称大蜘蛛、大龙、砂龙。红蜘蛛是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的害虫。红蜘蛛个体很小,体长不到1毫米,通常呈圆形或卵圆形,体色为桔黄色或红褐色。红蜘蛛分布广泛,各地普遍发生,其食性杂,为害植物达到100多种,是比较常见的破坏者,受其害的园林植物有月季、米兰、茉莉、金桔、海棠、桂花、佛手、碧桃、寿星桃、紫叶李、茉莉、木槿、紫荆等。红蜘蛛的成、幼、若虫在叶背吸食寄主汁液,并结成丝网。初期被害叶的叶绿素受到破坏,叶面会出现零星褪绿斑点。危害严重时,寄主叶面呈现密集细小的黄色、灰黄色、红色班点或斑块,叶面会逐渐变为灰黄色,直至全叶干枯脱落,严重影响了园林植物的生长和观赏价值。红蜘蛛繁殖能力特别强,一般一年可达10多代,既可以进行有性生殖又可以进行孤雌生殖。尤其是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繁殖迅速,虫口密度大,危害严重。30℃以上,5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代,且世代重叠。红蜘蛛以卵越冬,越冬卵一般在3月初左右开始孵化,4月初基本就全部孵化完毕,越冬后1至3代主要在地面杂草上繁殖为害,4代以后即同时在树木和杂草上为害,10月中下旬开始进入越冬期。红蜘蛛的卵主要在枝、干树皮缝、地面土缝和杂草基部等地越冬,3月初越冬卵孵化后即离开越冬部位,向早春萌发的杂草上转移为害,初孵化幼虫在2天内可爬行的最远距离为100多米,若2天内找不到食物,即可因为饥饿而死亡。大概在4月下旬的时候,地面杂草上的部分红蜘蛛开始向树上转移,进而开始为害树木,其转移的主要途径是沿着园林植物的枝干向上爬行。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1)清除枯枝落叶,集中消毁,可以有效减少越冬虫卵的数量。(2)在越冬虫卵孵化前刮树皮并集中进行烧毁,刮过树皮后在树干涂白(石灰水),这样能够杀死一部分的越冬虫卵。
病虫害防治(pest control)是为了减轻或防止病原微生物和害虫危害作物或人畜,而人为地采取某些手段,一般可以分为采用杀虫剂等化学物质进行的化学防治和利用光或射线等物理能或建造障壁的物理防治。可分为采用杀菌剂或杀虫剂等化学物质进行的化学防治;利用光或射线等物理能,或建造障壁的物理防治;病虫害防治 改变作物品种,栽培时间或环境以减少为害的耕作防治;以利用天敌为主的生物防治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以有机合成药剂为主的农药的发展,杀灭病虫害已比较容易,但同时,由于抗药性的增加和天敌的减少而使害虫再度增加以及原来并无危害的潜在害虫造成危害,同时由于这些农药直接危害人畜,或农药的残留及通过食物链进行生物浓缩而造成危害等,对这些问题已意识到,要进行综合防治或病虫害的控制,即对有害生物的防治,应以不互相冲突的形式协调地使用所有可能利用的手段,一般应在经济的容许范围内,维持病原或害虫的种群控制体系。以有效地利用病原和害虫种群的天然控制机制为基础,再辅以各种防治手段,这要以降低病原和害虫密度,并使其变动幅度维持在小范围内为目标,只有在病虫害密度超过容许水平时,才可使用喷洒药剂等临时性措施。同时,除非是新侵染的病虫害或者是人类传染病的媒介,最好勿使其绝灭。根据这一主张,重要问题是确定合适的病原与害虫的密度,使它和作物可容许的受害临界值相适应。V.M.Stern等(1959称此为经济的为害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FIL)但这个词常会和作物的被危害程度本身相混淆,所谓"经济的为害水平"一词也易被误解,俊一和桐谷圭治(1973)建议把着眼于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规定的作物被危害程度称作"为害限制量(tol- erable injury level)"、把与此相对应的病原或害虫密度称为"危害限制密度"(tolerable pestdensity)。此外,病虫害防治一词从广义上说,还包括有害鸟兽或杂草在内的有害生物的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