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如同汽车,已越来越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热门话题,而电影也越来越成为跟汽车一样的生活必需品。比起KTV里的乌烟瘴气,越来越多年青人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影院里吧。电影票房的连年高企,全国院线荧幕铺建的如火如荼,已是一个明证。人们的生活已越来越离不开电影。原因不仅仅是“消遣”两个字那么简单而已。
我想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猎奇。世界已经严重膨胀,而网络让这一膨胀每天都在我们面前上演。世界各地每天都在发生着无数的奇闻轶事,而它们跟我们的距离似乎总有一百万光年那么远。陌生的远方总是勾引着我们的好奇心,让人们暂时把目光从眼前的日常中抽离,躲避无处不在的无聊。对,猎奇,就是在躲避无聊。而电影无疑是一个藏身的好去处,它可以给你无尽的远方,无数的光怪陆离。猎奇再进一步,或可称为探索——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以外,总有着那么一些美妙的东西、一些“永恒”的东西,猎尽了世界万紫千红,人或许可以说:原来地球上并没有新鲜事,一切的好奇,只不过是我们看不透罢了。是的,看尽电影,可能就看透了世界。问题是电影真实现。这是最大的一块原因,它可以分成好几个小块。一是欲望。这一点最简单直白不过,我只想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AV。大家可以自行脑补。二是妄想。我敢大胆地猜测:喜欢看丧尸片的人,多半在内心有一个妄想:几乎所有人都变成活动缓慢的僵尸了,这他妈的世界终于清静了,生活中再没那些该死的经济、教育、政治等等乱七八糟的问题,只剩下最简单的生与死,多痛快。另一个例子是《人皮客栈》,它反映出的人心中的妄想,就是“把人大卸八块”或者“亲手把别人凌迟一千刀”,我想,答案很可能是有……关于妄想的电影层出不穷,一抓一大把,这里如果多说恐怕这篇文章要被封杀。三是对世界的愿望。不管是正义也好,圆满也好,快乐也好,多数人总想在虚构的世界里看见自己想看到的“秩序”,尤其当现实社会给不了的时候。我老婆看电影喜欢剧透,这习惯当然是我极其鄙视的,然而她就是不想看到不圆满的结局,总是在看到主人公处于“命运多舛”的环节的时候,抓着我追问“最后到底怎么样了嘛”“主人公最后有没有死嘛,快说!”。
沉浸。有些电影,它不太刺激,也满足不了你什么欲念,但你就是需要它,因为它给你提供了最神奇的一种东西:美感。最好的代表,就是王家卫。拿我自己当例子好了,每每打开他的随便哪一部电影,我一定舍不得快进或者跳跃着看,那样做实在是煮鹤焚琴、煞尽风景。王导的每一个画面都惊艳非凡,却又丝毫不见雕琢痕迹,在其中畅游,往往令我如痴如醉。家卫的话题远不仅限于此,我们以后会经常提到他。
顺带一提,除了昆汀,我最中意的导演就是家卫,没有之一。对美感的需求,可谓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刚需。电影又是表现导演美学理念的一个绝佳平台,观众对导演的喜爱,最重要的一点当然是对其美学理念的信任。不管是暴力美学,亦或是其它什么叫不上名的美学,它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无处不在又不见踪影,因为它只存在于跟观众的互动里。
有人喜欢港片泛黄的年代感,有人喜欢西部片粗砺的、野生野长的自由感,也有人喜欢北野武的坚硬、果绝和诙谐。无论哪一些,总有它们值得沉浸其中的理由。
对电影的喜好代表了人最真实的那一面。最陌生的人之间,可以因为对同一部电影甚至同一句台词的喜好而迅速建立好感,相反也极容易因为对于电影的相反意见而势如水火。超级IP疯狂吸粉是正常的,而粉丝对票房的贡献是坚定的、义无反顾的。因为他们捍卫的电影,就是他们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