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说起来,其实祭地比祭天多,首先说古代最重要的封禅,封指封天,于泰山封天,禅指禅地,于芝罘山禅地,封禅并称,是古代最高的祭礼。然后有天坛,也有地坛,但除此之外还有社稷坛,这里的社,指地就是土神,还有先农坛。都与地有些关系。再如五行说法中,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这里根本没有天的位置,如果依照你的逻辑,那我完全可以把这条提出来作为论据说,中国人心里没有天的位置。再如我们常说东西南北,那是否东方更尊贵,但其实我们都知道,古代是以北为尊,皇宫讲究座北朝南。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所以其实谈不上尊天尊地,不管天地都是神权的象征,而中国古代神权是很淡的(商朝除外),神权几乎从属于政治,封建皇帝是大祭司长,承担起祭祀的责任。归根到底中国古代是人权社会,尊天也好,敬地也好都是形式。具体到天地君亲师上,天地是并列关系,大致可以概括为自然、世界、宇宙,君,代表皇帝、国家、最高政治权力,亲,代表家族资源、势力,师,代表师友之类的社会关系。这里最大的其实是君这五者就是所谓的五伦。说到这又想到五常,也就是仁、义、礼、智、信,所以你看,其实好多问题不是想当然的,不是搞文字游戏,不是咬文嚼字,不是耍小聪明,好多事都需要坐下来仔细研究的。
天者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父也,刚健。地,母也,柔顺。乾为天,说的也便是龙从初九到上九的腾飞之道,天子之道。坤为地,利牝马之贞,为臣之道也。一个君权至上的社会,崇尚的当然是为君之道。所谓君权天授,尊天也便是尊父,敬畏自然。地呢,正是大多数生居下位者的象征,不论是“履霜”,“或从王师,无成有终”,都是居下者的自我修养方法。上位者喜怒无常,不好伺候,下位者却是顺从容忍的,正如大地一样,滋润万物。天威不可测,故须敬畏。地包容万物,故可亲可敬。
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间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天尊地卑,说的是二者本身性质差异。二者不一致,因此人们对待它们的态度不同。而且,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象征意义比较大,比如现在说地,也是有力量的,也是健的,但这个象是乾象。所以古人以天之健为尊,地之顺则是相对天说的。一点浅见,贻笑大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