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代进行甲骨占卜的简单程序是:卜人向神倾诉欲占卜的事项,然后烧灼甲骨,取得“兆”。而后贞人根据“兆”作出判断。如果商王参加了这次占卜,就由商王根据“兆”和贞人的判断,得出最终结论;如果商王没有参加这次占卜,就由贞人的判断为最终意见,并由贞人将结果报告给商王。而且在商代占卜活动中,特别是殷商前期大多数情况下,商王并不参与具体的占卜事务, 往往由贞人全权负责。
2.根据占卜流程,我们发现贞人在占卜中有很大话语权,这种话语权的来源是什么呢?在商代后期,很可能是来自于商王的委托;但是前期很可能是贵族参政的传统所致,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商王与贞人的权力斗争。从现存甲骨文来看,商王占卜不验的情况多出现于商代前期,可见这一现象是政治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3.到了商代晚期,出现了甲骨占辞(对“兆”的判断)、验辞缺失的情况,一种理解是商王和贞人的政治斗争获胜,基本控制住了贞人集团,从而垄断了最终解释权,对于不验的情况可以不记载在甲骨之上,“为尊者讳”;另一种解释是贞人失掉了把自己的占断意见刻在甲骨上的权利,而只能记载在其他载体上;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炫耀性卜辞的说法,即省略占辞只刻商王最终的验词,以神秘主义的方法来强化商王的权威性。
4.甲骨占卜是商代神权统治的一种形式,但是却不是唯一的神权决策方式,往往还要用筮来参照。但是卜筮关系较为复杂,一方面发现了卜筮结合的实物证据,一方面文献记载又认为“卜筮不相袭”,唐孔颖达疏 《礼记· 曲礼上》的时候提出:“一则大事、 小事各有所施 ,不得因龟卜小事 , 因蓍筮大事也 ; 二则筮不吉 , 不可复卜 , 卜不吉 , 不可复筮也。”
个人觉得不会归咎于巫师,题主这个巫师用术语应该叫“贞人”。至于你说的这个问题,确实卜辞中和文献中都没有足够的材料证明。但我们还是可以从贞人数量的变化来勉强分析一下。在早期卜辞,也就是武丁时代,同时存在多个贞人集团,人数可以达到几十人。而到了晚期的黄组卜辞时候,贞人数量大为减少。仅剩下几人甚至一人。而且这些贞人往往长期担任最高贞人的职务。这可能说明贞人内部的权利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向少数人集中,这些贞人在当时的地位可能仅次于商王。很难想象这个权利集中的过程是伴随着“质疑”和“归咎”的。其次,卜筮就是用来决疑的,有对有错是肯定的,我想商人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周礼》中记载了甲骨结束后的处理方法,就是收集起来,岁终时计算哪些言中了,哪些失败了。这说明当时的人是有这个认识的。
我在这里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我们巫师协会的所有巫师都是经过国家认证的,所使用的占卜材料也都是来自正规渠道。之所以出现占卜结果不准确的情况,主要要归咎于下述几个原因。1.个别信众自身信仰不坚定,心猿意马,三心二意。2.占卜过程中出现小人作祟,根据这种情况,我协会最近推出“谁是小人”特别优惠活动,只需额外支付20贝币就可获取该服务内容。有兴趣的信众可以私信。3.占卜活动前后,某些信众自身行为极不检点!你们扪心自问,占卜期间你们有没有下过片,撸过管,对着小鲜肉咽过口水?不准?不准就对了,这是神灵对你的惩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