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种鸭嘴龙头顶上没有任何羽冠。鸭龙有10米多长,约3吨重,和其他鸭嘴龙一样,它与尾巴相连的部分也有强健的肌肉,主要用于游泳。鸭嘴龙(hadrosaurs),生存于1亿年前白垩纪晚期,这是正是恐龙发展的顶峰时期,所以它们的数量很多,在吃植物的恐龙中约占75%。它们是一类较大型的鸟臀类恐龙。目前(2008年)发现最大型的身长超过21米。鸭嘴龙的吻部由于前上颌骨和前齿骨的延伸和横向扩展,构成了宽阔的鸭嘴状吻端,故名。它们的腿部有三根趾头,后腿长而有力,前腿则较小且无力。鸭嘴龙许多种类的最大特征就是头上密布的冠饰。鸭嘴龙的吻部由于前上颌骨和前齿骨的延伸和横向扩展,构成了宽阔的鸭状吻端,故名。所有鸭嘴龙的头骨皆显高,其枕部宽大,面部加长,前上颌骨和鼻骨也前后伸长,嘴部宽扁,外鼻孔斜长。特化的前上颌骨和鼻骨构成明显的嵴突,形成角状突起。下颌骨上的齿骨和上隅骨形成的冠状突很发育,后部反关节突显著。上下颌齿列复排,每个额骨上有45~60个牙齿皆垂直复叠。珐琅质只在牙齿一侧发育。颈椎15个,背椎13~15个,荐椎8~11个,尾椎较多,其确切数目,因个体而异。颈椎和背椎椎体为后凹型,背椎神经弧较高,尾椎侧扁,其神经棘和脉弧皆很发达。肠骨的前突平缓,后突宽大,耻骨前突扩展成桨状,棒状坐骨突几乎成垂直状态,有的个体的坐骨远端也扩大。前肢短于后肢,肱骨为股骨的一半长,桡骨与肱骨等长,前足的第二、三、四指较第一、五指发育,前足的各连接面粗糙。胫骨短于股骨,后足的第Ⅰ指消失或仅有残迹,而第Ⅴ指完全消失,第三跖骨较长,后足已发育成鸟脚状。另外,前后足各指皆有爪蹄状末趾。但并不是所有的鸭嘴龙都长有羽冠。
通过分析化石我们得知,鸭嘴龙前肢有四趾,后肢有三趾,它的后 腿粗大而且尾巴很长,这样就构成了三脚架的姿势,支撑着全身的重量; 前肢短小以协助嘴来摄食树上的枝叶;牙床上布满了数不清的棱柱形的 牙齿,它们一层层地镶嵌排列,上层磨蚀完了,下层长上去补充,这种特殊的结构可以加快咀嚼速度并适应硬壳粗纤维的植物。鸭嘴龙分两种,头部有顶饰的棘鼻龙和无顶饰的平顶龙,前者以青岛龙为代表,后者以 山东龙为代表。以前,科学家们认为鸭嘴龙头上的顶饰是它高高在上的鼻孔,是用 来适应水中生活呼吸用的,由此推断鸭嘴龙应该是有蹼会游泳的两栖类 爬行动物。但是,80年代在美国出土了一具鸭嘴龙的干尸,却打破了 关于鸭嘴龙脚间有蹼的猜测,不过它的身上长有类似鳄鱼的皮肤,应该 也是能在水里生活的,比如在陆地的时候会用前爪抓树叶来吃,在水中 则用扁形的嘴来铲食水草。
鸭嘴龙是恐龙家族中的晚辈,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是一类以植物为食的素食恐龙。它们那两条巨大的后腿与长长的尾巴构成一个类似于三脚架的装置,足以支撑其笨重的躯体。它们前肢短小,自由地悬在身体上部,可以用来抓取树上的枝叶。它那高昂的头上长着一张偏平的鸭子似的嘴,嘴里长着数百颗小牙齿。这些牙齿呈棱柱形,牙根细长,一层层地镶嵌排列着。这样,当上层牙齿磨蚀殆尽,下层的牙齿就长上来补充。因此,鸭嘴龙就有了能够自我修复和更新零件的用于研磨粗纤维性食物的高效器官,这也许正是它们特别适应于白垩纪晚期的生态环境的原因,因为,到了白垩纪晚期的时候,地球上柔软的蕨类植物已经衰落,而多粗纤维的、较硬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已经开始成了地球植被中的优势类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