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完一个十万字的故事。我的编辑问我这个故事表达是什么。我很生气。我很想对他说:如果我的故事能用一两句话来表达清楚,我写十万字干什么?每句话都有意思的,好不好?!后来我想想算了,于是我编了一两句话,然后反复麻醉自己:对,这句话就是小说的真谛,这句话就是小说的真谛,好了——然后我把这话给了编辑。以满足他的懒惰(因为不想用心钻研)和虚荣心(以后他就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小说,以显示他的洞察力了。)对的,大多数真谛,就是如此:你编出一句听上去很像样子很简洁似乎概括了一切但其实终究只是以偏概全以便满足他人懒惰和虚荣心的玩意。嗯,以上这个例子是虚构举例用。顺便多说一句。维特根斯坦说过,一切已有的哲学问题最后都是语言问题。禅宗一向认为,事情就是事情本身,不是语言能描述的。语言本身是最无力的,最多只能尽可能逼近一件事物真相,但无法还原一个事物。所以一切语言解读绘画和音乐归根结底都是委曲求全。感受本身是最不客观的,试图用语言来组织的感受更加是没有意义。而人生那么浩繁伟大。企图用一两句话或一两点感受来概括之,都是一种虚妄和幻觉。大致如此。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因为事物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比如把A属于B、A和B存在交集等同于A=B。这里面有进化心理学方面的原因,也有心理防御机制在起的作用。这样是我们提倡兼听则明的原因,“兼听”有利于我们搞清楚事物间的关系。
人生便是,游戏碾长的人生。每个人拿着不同的剧本走向不同的结局。幼稚时候恨不到把所有的人的剧本都拿来,都走一遍。感受不同道路上的风景这样才不枉此生。但岁月永远不会给你同一时间踏入俩条河的机会。稍长时候知道了什么是世人眼中的“正道”,努力的克制想去小路上看看的好奇,谨慎的走一子而谋全局。想演这世界上最好的剧本,得到最好的结局。只不过结局终将结束,湮灭在尽头的除了“正道”和世人的评说还会留下什么呢?自己的剧本,也许生来就没有那么多跌宕起伏、绚丽多彩、爱恨情愁、登峰造极的故事。也许完完全全与“正道”相违背。但却是量体裁衣属于自己的剧本。褪去繁杂的外壳后,找到自己也是十分痛苦的,身处于世,在意的和不在意的随着环境而产生变幻,难免受到诱惑和标签的洗脑。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没人能说你做的是对是错就像没人能走进你的剧本一样。这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战斗且不能临阵脱逃。一切的一切,都是冥冥中混沌的制衡于你于我于这世界。
人类有3大终极追求——真善美。科学的职能是求真,道德(伦理学)的职责是求善,艺术的职责是求美。而真谛,按照真谛_互动百科的定义——真实的道理或意义。1.当真谛的主语是客观事物的时候,此时的真谛近似词为“真理”,那么科学是追求真理的不二选择(详见卡尔·波普尔的《批判与反驳》)。2.如果真谛的主语是个人的主观感受,那么,真谛的近似词为“解读”,即对客观事物的解读(interpretation )。如果这个解读牵涉到价值判断(与自身的利益相关的解读,即自我对该事物、事件的价值评估),伦理学(哲学)会告诉我们答案。另外按照积极心理学的定义,我们可以进一步将解读分为乐观的解读与悲观的解读(例如“半杯水”,同样的事实,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