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衣服只是一项技术活,并不是什么高科技,当然可以无师自通,而且任何人都可以做。在我国农耕文明时代,衣食住行都是自给自足,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大部份人穿的衣服都是自家人用手工制作而成,天然纯朴,做工精良。从色彩、布料(甚至是织布)款式、工艺等等都可以一个人完成。与现在的市场经济有很大区别,自工业革命以后,那种自给自足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社会把生活所需的劳动细分成若干种,个人只需从事其中某一种,即可衣食无忧,而我国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才彻底改变。
缝纫线是主要指的是线类材料,其作用主要用于缝合各种服装材料,既实用又起到装饰的作用。所以说缝纫线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缝纫效率,且影响所缝服装和制品的外观质量及加工成本。所以了解缝纫线的有关常识对于服装纺织工作者来说意义重大。学这个一定要有耐心,特别有耐心才行,每条线都要画对,剪错了剪坏了什么的不能气馁,再重新来过就行。过来人的经验来说,就是别怕,剪不好大不了剪坏它,能力全靠练习积攒出来的。我剪坏了好多块布。练手就从面料市场买处理的布头,5块10块钱一大块儿那种,剪坏了大不了当抹布也不心疼。从12年连一件套头T恤都做不好,到现在我能够独立做礼服,真的就是靠不停的做,不停的出产废物再重新开始而积攒出来的。
从养蚕栽棉到纺纱织布,从穿针引线到缝衣置服,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在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中,纺织和服饰是两朵豔丽夺目的奇葩,所以,与之密切相关的女红活计,它的历史应该是很悠久了。据考古发现,一万八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已经使用骨针缝缀兽皮;距今七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人不但会使用骨针,而且会使用捻线和纺轮;而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出现了麻线和绸片,丝线和丝带等原始的纺织品,这些都形成了女红及其用品的雏形。
我国三千多年的农业社会,不仅树立了以农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形成了男耕女织的传统,女子从小学习描花刺绣,纺纱织布,裁衣缝纫等女红活计,在江南一带尤为重视。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夫家对于择妻的标准,都以“德,言,容,工”等四个方面来衡量之,其中的“工”即为女红活计。其中,缝纫成为女红中的一种。
1.为了避免缝纫后上下布料错动,缝纫时双手要配合送布。因为下层布料有送布牙的推送,所以通常会比上层布料走的快一点,摩擦力大的,伸缩性强的布料尤为明显。
2.厚料,左手移到针前,向前拉,右手在后拿住两层布料一起向前送。注意跟随机器节奏。经常大量缝的话,左手在机针前的话,会感觉身体是比较累的。双手越贴近身体,腰背的压力越小,所以才会在厚料时候再把左手放前面哈。这也是为什么扩展台前面不能太宽的原因哈,唯金的高端机器干脆不做前缝台,就是这个原因。
3.真丝等软,嫩,滑的布料缝纫方法。裁剪前下水,清洁,也是预缩。深浅分开,真丝掉色严重,是天然特性。真丝耐酸不耐碱,用中性洗衣液,洗发露都可以。用洗米水浆洗,捞出自然晾干,保持布料经纬纱相互垂直。洗米水可以让布料变得硬挺,好裁,好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