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是将种稻和养鱼(虾、鳖等水产)结合起来,把两个生产场所重叠在一起,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水稻和鱼(虾、鳖等水产)共生互利的作用,从而获得有机水稻和有机鱼(虾、鳖)双丰收,达到“一水两用、一地多收”的效果。有利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稻田综合种养增收效果好、潜力大技术模式逐步成熟。全国推广面积较大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有稻鱼、稻虾、稻鳅、稻蟹、稻鳖共作或连作模式,在行业内出台了稻田养鱼、养虾等技术标准,辽宁、安徽等地制定了本省的稻田生态养殖技术规程或手册,推动了稻田综合种养的标准化。综合效益发挥显著。稻田综合种养的生态效益显著,对南方十省的稻田养鱼调查显示,亩均化肥使用量减少约15%,农药使用量减少约40%,同时通过田埂加高、加固,开挖鱼沟,每亩稻田可以多蓄水200余立方米,起到抗旱保水、调节气候的作用。与常规水稻种植相比,稻鱼、稻鳅模式下亩均纯收益提高500-1800元,稻虾和稻蟹模式可以提高2000元以上。浙江省已推出“清溪”、“三哈”等稻田种养农产品品牌,稻米售价在8-10元/斤,远远高于普通大米的市场价格。示范带动效果明显。浙江省以“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为目标,深化实施“养鱼稳粮增收工程”,创建示范县25个,建设新型稻田养鱼示范基地60个以上,并将稻田综合种养作为促进水产养殖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湖北省40多个市县成立稻田综合种养推进工作领导小组,30多个市县出台了具体扶持政策,2015年全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突破300万亩。产业融合初见成效。辽宁盘锦以河蟹作为重要抓手,通过品牌打造,促进了稻米、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青田县龙现村的百姓种稻、养鱼、办渔家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全村旅游收入超过200万元。
稻蟹综合种养技术“盘山模式”经过不断地完善和总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的认可和高度重视下,“盘山模式”作为全国首推稻田渔业模式在全国得到推广。 稻蟹综合种养技术“盘山模式”在中国北方水稻主产区示范推广面积达到了130多万亩。其中:在辽宁省内大洼县、台安县、法库县、辽阳县及沈阳市、东港市、辽阳市等市县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另外,还通过技术输出,向省外推广到了河南省兰考县,河北省唐海县,黑龙江的佳木斯市和齐齐哈尔及吉林省九台市、内蒙古通辽市和乌兰浩特市、新疆建设兵团、宁夏回族自治区等20余个省市和地区。
创新技术与服务支持方式。打破种植技术推广和渔业技术推广条块分割的现状,在种养模式、标准规范、良种繁育等方面切实做好基础工作,遴选出一批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种养品种,培训一批既懂种植又懂养殖的乡、村农技员。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公众号、手机信息等多渠道向种养户推送相关技术和市场信息,让农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打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扶持稻田综合种养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新品种引进、饲料管理、病害防治、产品销售和市场渠道拓展等服务,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