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隔辈亲。孙儿孙女都是老人的掌上明珠。老人对儿童的护理有着丰富的经验,这是不容置疑的,但也有爱得不当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娇
儿童到了一定的年龄,逐渐有独立活动的要求。而一些老人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撒手,总感到孩子还小,穿衣吃饭处处包揽,时间长了,就会增长他们的娇气。
哄
如一些老人对不小心摔倒或撞在桌椅上的孩子,采取跺地、捶桌子、踢椅子的办法给孩子消气。这些滑稽的动作和做法虽然会使他们破涕为笑,或让他们觉得惩罚了别人,但时间长了,就会使他们不名是非,不知道检点自己,养成吃亏不让人,非要占点便宜才能满足的习性。将来很可能就会文过饰非,嫁祸他人,处处占便宜。
惯
有些老人对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否有理,都言听计从,要星星不敢摘月亮。每逢来人宴客,也尊为上席,吃点东西,都要依着他们先吃先拿,吃了这顿,还留着下顿,这样,也会养成他们独食、偏食或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惟我独尊的不良习性。
护
有的孩子做错事受到父母的训斥时,老人不但为其辩理,还主动承担责任,如有一个小孩表现不好。遭到父亲训斥,奶奶便说:“你小时候我从来没管过,现在不也当了干部,孩子大了就学好了,船到弯处自然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年轻的父母不冷静,同老人顶撞起来,会给孩子幼小的心中藏下不尊重老人的祸根。
吓
如有一个小孩中午不爱睡觉,奶奶为了使小孩安静下来,便用一些妖魔鬼怪的故事吓唬他。小孙子把这种可怕的故事带进梦乡,惊叫不已。
要重视老人对儿童的教育作用。但要向老人多宣传优教优育的知识,使他们对孙子、孙女爱得恰当,教育得法。老人们也要多掌握一些科学育儿知识,了解一点儿童心理学。
两代人各自用各自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孩子接受的一定是那种最符合自己内心发展需要的方式。一般而言,老人的不良方法大部分都体现在生活小事之中,但在这些小事上,爸爸妈妈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会矛盾吗?不会,孩子只是会学会用两种方法来对待同一件事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接受他的内心最能接受的。举个例子:孩子摔倒了,老人常会去踩地面,打那个撞到物。没关系,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不时指同一次的摔倒,奶奶教育完了妈妈再教育),妈妈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引导孩子,比如孩子摔倒后鼓励他自己站起来,然后告诉他“宝宝,你摔倒了很疼是不是,但是你看小石头也很疼,他也哭了呢,我们来哄哄他吧。”孩子就知道:“哦,原来不仅我会疼,小石头也会疼呢”。后来会怎样?在下一次摔倒后,当奶奶去打那个碰着宝宝的桌角时,宝宝竟然大哭,指着奶奶说:“你不能打桌子,不能打,呜呜呜,因为它也很疼,........”奶奶见状大惊也大喜,觉得孩子懂事了,不必为这些方法的不同而感到焦虑,虽然孩子会在两类人之间摇摆,但是只要他能在“对的人面前做对的事情”,这也是将来踏入社会的一项能力。所以,为何老人的教育方法不同而焦虑是自寻烦恼,爸爸妈妈要做的是,放下焦虑按照自己的方法来引导孩子,不要忽略自己的能量,更不要低估孩子对“正确”行为的接受能力。
疼爱孩子,宠爱孙辈是老年人的常事,无可厚非,但过分宠爱,丧失原则成为溺爱,对孙辈来说就有害而无利了。尤其是因为自己对孙辈溺爱而引生与子女的矛盾、导致孙辈丧失学习能力的契机就更是得不偿失。
那么,帮助子女带孩子的老人们如何避免溺爱孙辈呢?首先,要承认自己与子女是两代人,除了在年龄上有较大的差异外,思想方法、生活经历、个人爱好、生活习惯、社会条件以及所受到的教育等等,都存在很大差距。在教育晚辈方面持有不同的意见、态度和方法是正常的,因此,对子女持有什么教育理念会要乐于接受、配合,不要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经验方法。不偏袒孩子的短处,不娇惯孩子,不随便给孩子零花钱。当子女采取一些必要的教育手段,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不要干涉、阻碍,要与子女统一战线,帮助孩子改正坏习惯。当然对子女的一些粗暴方式方法也要给予劝阻,但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教训子女,有不同看法应私下交流。应认识到孩子的任性、有某些不良行为,与自己的娇惯有关。要认识到对孙辈过分溺爱的危害,无原则地对孩子好,代替孩子做所有事情,实际上是对孩子成长权利的剥夺。过度溺爱,会对孩子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损害,不能明辨是非对错;会使孩子缺乏爱心,一味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和冷漠;使孩子价值观产生混乱,不知什么是原则性问题;会使孩子能力低下,以至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