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自己感觉就像逃难似的,怀揣着几百元钱,抱着极度失落的心情南下,只身一人来到广州闯荡。来广州的二十几年里,自己也曾经回过家乡,刚开始五年三年的回去,随着年龄的增长,回家的时间就是二年一年的,回到县城多,去乡下的时候少。主要是道路,风险大耗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乡也在不断的变化,那种深深的,难以言喻的感觉总在缠绕。路通了,车多了,砖瓦房多了。现在去湘西基本上有了高速公路,路顺畅了,很多地方都是工地一样,修房修路,车多人欢。原来的吊脚楼木屋已经成为过去了。木材金贵,加上乡村路的修建,砖瓦房已经普遍。
离开家乡时,自己的样子是,背上父亲买的皮革作的小皮包、捆札得象当年解放军一样的行军被褥、象游击队一样的由妈妈亲手织的花格包袱包裏的行李包,远看近看都像逃难的,唯一有点档次的就是那个很新的小皮包。但是,能带走的这些东西已是家里最好的了。而现在回到家乡,最大的变化就是不认识路了,一路上通往家乡的新公路很多,叉路很多,不知走哪条,当年的走得很熟悉的土路现在找不见了,水泥路直通到家门口。
我的家乡在南水北调中线的源头,那里坐落着亚洲最大的淡水水库。有一年,我从外地归去,才知道中线已正式投入运行,家乡的许多居民都搬迁到了安置好的移民房里。于是,许多高中时期关系交好的朋友,从同乡人变成了异乡人,年幼时长大的城镇已荒废无人烟。不过如今,许多旧时的耕地已退耕还林还湖,这对生态环境也算是有益的举动;而且能将充足的淡水供应给其他城市居民使用,大家都觉得心中荣耀。
这几年,还有一个更大的变化令我非常的震惊,那就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村里人依赖在手机上,平常能在村广场聊天的人越来越少,即使出现大家也是成为了“低头族”。农村的生活基本已经和城市差不多,社交网络的发达,也涌现了许多的问题,比如夫妻感情的变化,人情世故的交流都在慢慢一点被渗透。
我的家乡在甘肃兰州。六年前,我从深圳归来,感觉到家乡的经济发展依然落后,但变化还是不小。高速公路纵横全省,当时回到家乡兰州,感觉最大的变化就是各地都通了高速公路,出行确实方便了许多。在以前,一条老国道蜿蜒曲折、坑坑洼洼,走到哪里感觉都不方便。高速修通后,方便了出行,节约了时间。
现在,在我们农村,说实在的,变化的太多太多,房子从以前的土房子都变成了钢筋混凝土房子。到村的道路也铺了水泥地,而且村口到家门的小巷子也是铺得好好的,下雨天出门再也不怕鞋底踩到泥巴了。据说,这都是国家实行村村通道路工程的结果,这个果然是民心工程,落实得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