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化玻璃自爆可以表述为钢化玻璃在无外部直接作用的情况下而自动发生破碎的现象。在钢化加工、贮存、运输、安装、使用等过程中均可发生钢化玻璃自爆。自爆按起因不同可分为两种:是由玻璃中可见缺陷引起的自爆,例如结石、砂粒、气泡、夹杂物、缺口、划伤、爆边等;是由玻璃中硫化镍(NiS)杂质膨胀引起的自爆。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自爆,应明确分类,区别对待,采用不同方法来应对和处理。前者一般目视可见,检测相对容易,故生产中可控。后者则主要由玻璃中微小的硫化镍颗粒体积膨胀引发,无法目测检验,故不可控。在实际运作和处理上,前者一般可以在安装前剔除,后者因无法检验而继续存在,成为使用中的钢化玻璃自爆的主要因素。硫化镍类自爆后更换难度大,处理费用高,同时会伴随较大的质量投诉及经济损失,造成业主的不满甚至更为严重的其他后果。所以,硫化镍引发的自爆是我们讨论的重点。钢化玻璃自爆机理钢化玻璃内部的硫化镍膨胀是导致钢化玻璃自爆的主要原因。玻璃经钢化处理后,表面层形成压应力。内部板芯层呈张应力,压应力和张应力共同构成一个平衡体。
玻璃本身是一种脆性材料,耐压但不耐拉,所以玻璃的大部分破碎是张应力引发的。钢化玻璃中硫化镍晶体发生相变时,其体积膨胀,处于玻璃板芯张应力层的硫化镍膨胀使钢化玻璃内部产生更大的张应力,当张应力超过玻璃自身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就会导致钢化玻璃自爆。
国外研究证明:玻璃主料石英砂或砂岩带入镍,燃料及辅料带入硫,在1400℃~1500℃高温熔窑燃烧熔化形成硫化镍。
由于制作工艺问题,会混入硫化镍(NiS)之类杂质小晶体的东东,在制作的时候它变成α晶型,而其在室温下β晶型更加稳定,于是日常使用时由α变成了β晶型,结果β晶型体积比α的大2~4%,积少成多,内部受力严重不均,于是爆了。类似于双金属片受热的情况,由于其他一些不和谐的小东东膨胀系数和玻璃的总体热膨胀系数不同,受热的后有的膨胀了,有的还没什么反应呢,于是就裂开了。可能有人问为什么不除去,硫化镍是因为耐高温的炉子都有,没办法除去,燃料里面终究有点硫,你也除不干净。至于热膨胀系数问题,是因为混合不够均匀,玻璃终究算是半流动物质,混合均匀的难度很大,不过据说热膨胀系数的问题在现在的制作工艺中已经改进了很多。
钢化玻璃自爆分类钢化玻璃诞生开始,就伴随着自爆问。钢化玻璃自爆可以表述为钢化玻璃在无外部直接作用的情况下而自动发生破碎的现象。在钢化加工、贮存、运输、安装、使用等过程中均可发生钢化玻璃自爆。自爆按起因不同可分为两种:一是由玻璃中可见缺陷引起的自爆,例如结石、砂粒、气泡、夹杂物、缺口、划伤、爆边等;二是由玻璃中硫化镍(NIS)杂质和异质相颗粒引起钢化玻璃自爆。不可控钢化玻璃自爆的特点钢化玻璃原因不清自爆的问题,责任难明。自爆时间没有确定性,可能是刚出炉,也可能是出厂后1~2月,也有出厂1~2年才自爆的,引起钢化玻璃较多自爆的时间可能是产品生产完成后的4~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