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体温的标准是根据多数人的数值,并非为个体的绝对数值。每日早晚、人体各个部位及男女之间的体温均存在着差异。人体正常体温有一个较稳定的范围,但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正常人口腔温度(又称口温)为36.3℃~37.2℃,腋窝温度较口腔温度低0.2℃~0.5℃,直肠温度(也称肛温)较口腔温度高0.2℃~0.6℃。一天之中,清晨2~5时体温最低,下午5~7时最高,但一天之内温差应小于0.8℃。另外,女子体温一般较男子高0.35℃左右。女子体温在经期亦有些许变化。一般女性较男性稍高,女性在月经前期和妊娠早期轻度升高,排卵期较低,这种波动主要与孕激素分泌周期有关, 女性的体内脂肪较男性为高这也应该是一个原因。新生儿体温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为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皮肤汗腺发育又不完全,从而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容易波动。儿童代谢率高,体温可略高于成人。老年人由于代谢率低,故体温偏低。一般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4-8时体温最高,其变动范围约在0.5-1℃之间。这种昼夜有规律的波动,是由于人们长期的生活方式如活动、代谢、血液循环等相应的周期性变化所形成的。而长期从事夜间工作者,周期性波动则出现夜间体温升高,日间体温下降的情况。人体正常体温的测量方法是在早晨8点左右、午后3点左右、晚上8点左右各测一次体温,连续测量几天,取其最稳定的值即为正常体温。测体温时,应先将体温表的水银柱甩到35℃以下,再用棉签蘸酒精擦拭消毒。多数是把体温表挟在腋下试温。
当人在暑热环境时,皮肤的热感受器受到刺激,传到中枢恒温中枢,并通过其他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引起皮肤血管扩张而散热,同时通过神经调节促使汗腺分泌汗液,通过汗的蒸发进行散热,不使其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如果人在寒冷处,则冷的刺激作用传到恒温中枢,再通过其他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散热。同时,通过寒冷发生的颤抖,增加热的产生。另外还通过神经一体液的调节作用,提高内脏和肌肉的代谢率,以增加产热量,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当然,人对体温的调节功能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超过了,限度,体温的恒定将被破坏而发生高热、中暑,或低温、冻伤。
鸟类和哺乳类这些恒温动物,具有高新陈代谢率,从体内产生热,它们也具有精巧的冷却机制,可以帮助保持恒定的体温,而变温动物却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但是这个规则仍有例外;例如,某些温血动物在冬眠期间,可以让自己的体温大幅降低。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问:大自然为什么会进化出恒温动物。若要保持恒温,需要复杂的脑子对身体进行精密控制,所以在已知的物种中,只有非常小比例的生物采取这种进化过程。至于为什么这些物种会如此,科学家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他们所做的解释,都只是一些假说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