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归责原则构建了侵权类型,即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严格责任类型 过错责任是指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的侵权责任。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以过错为归责的依据,并以过错作为确立责任和责任范围的基础的归责原则。过错推定,也称过失推定,指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依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具有过错,如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过错推定是根据法定的基础事实,推定侵权人有过错。过错推定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证明方式,如果行为人未能有效证明其没有过错,则人民法院最终得以认定其具有过错,并据此确立侵权责任。过错推定的典型形式是道路交通事故责任。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因此,机动车一方只有在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才能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也就是说,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首先推定机动车一方有过错,只要机动车一方不能证明其没有过错,则其需要承担全部责任。
该负责。认定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的原则有以下三点:当事人有违章行为。即交通事故的当事人有违犯道路交通法规的行为,也就是俗称的违章行为。如不存在违章行为,就不属于交通事故。违章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交通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有因果关系的,要负相应交通事故责任。当事人没有违章行为或者虽有违章行为,但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无因果关系的,不负交通事故责任。当事人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作用的大小,认定当事人应负交通事故责任的大小。一方当事人的违章行为造成交通事故的,有违章行为的一方负事故的全部责任。两方当事人的违章行为共同造成交通事故的,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作用大的一方负主要责任,另一方负次要责任;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作用基本相当的,两方负同等责任。三方以上当事人的违章行为共同造成交通事故的,根据各自的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大小划分责任。
只有在行人、非机动车“碰瓷”的情况下机动车不需要负责,而哪怕是行人、非机动车理应负事故全责,机动车也需要承担10%的赔偿!也就是说,无论行人、非机动车是否有责任,机动车都需要赔钱!而官方的解释,为“出于保护弱者”。而如果机动车将闯红灯的行人撞死,那么机动车驾驶员则需要负次要责任。当然,如果你是酒驾的话,就另当别论了。无论是对于机动车的规定,还是对行人、非机动车的规定,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就是“应当”两个字。一般普通人会认为,“应当”所指的意思就是“必须”,但是在法律层面上“应当”则是一个非常含糊的、相对性的概念!当然,我们可以把这样的法律制定称为“人性化”。所以无论是作为司机还是行人、非机动车,都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尤其是对于行人来说,切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衡量和试探驾车司机的个人实力!因为对于赌博来说,“有赢,必有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