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乡随俗,注意适应性,就是说,我们在说话时要适应时间、场合以及自己的身份,否则,就会影响表达效果,也达不到交际目的。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是什么身份说什么话”。《战国策》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卫国有一家人去娶新媳妇,这新媳妇一边上马车,一边指指点点地问婆家的人:“车辕两边的马是谁家的呀?”赶车人说:“是借的。”新媳妇听了这话,忙对赶车人说:“轻点打它,也别猛抽那驾辕的马!”马车到婆家门口,伴娘搀扶着新媳妇下了车,新媳妇又指手画脚地对伴娘说:“做完饭,要把灶里余火弄灭,不然,会失火的!”当新媳妇走进院子,看见当路的地方有个石臼,连忙说:“快把它搬到窗户下面去,在这儿会妨碍走路的!”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笑话她。这位新媳妇从上马车到进婆家门,一共讲了三次话,从这三次讲话的内容来看,都是很有道理的,而且非常重要。第一次,嘱咐赶车人不要猛打驾车的马,因为马是借来的,所以应该倍加爱惜;第二次,吩咐伴娘做完饭后要熄掉灶里的余火,新婚之夜,宾客乱纷纷的,稍有不慎,引起火灾,就会乐极生悲;第三次,指使仆人将妨碍走路的石臼搬到窗下,以利行人往来。可是,为什么人们要笑话她呢?原因就是她说这些话时没有考虑具体的场合与身份。
场合不同,说的话也应该有所区别。有时候,需要适时地说一些场面话,而有时候,也可能需要赞美一下别人、批评一下别人、安慰一下别人、勉励一下别人等,并注意说话的语气。无论在哪种场合,必要的寒暄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一种礼节或感情上的互通,也许这些话没有特定的意思,但却能表达出说话人的友好态度。寒暄须与特定的时代、环境和对象谐调,如过去人们常爱说“久仰大名”等,现在却很少这样说,一般见面只是打个招呼,说声“你好”等。在公共场合,哪怕你和某人关系一般,也不能让他出乖露丑、丢掉面子。
她的三番话,若是在娘家说,人们会觉得她是个很体贴家人,很会过日子的好姑娘;若是结婚三天之后再说,人们则会称赞她是个善于持家的好媳妇。因为按古时候的风俗,新媳妇进门三天之内是不能多言多语的,何况是在新婚之日呢?所以虽然新媳妇的话说得很合情合理,但因说的场合不对,所处的身份不同,却受到了别人的嘲笑。由此可见,时间、场景和身份对说话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就得注意要使我们所说的话适应时间、场景和身份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