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必读书目这个问题不讲,我们先来看看《骆驼祥子》讲了什么。它不仅仅是在讲祥子三起三落的故事;更是在讲一个农村小伙来到城市一无所有,只能出卖自己劳动力以此为生,而后走向灭亡的故事。所谓的三起三落只是这个灭亡的一部分,无论他拥有过几辆车,他都是无法在城市生存的。因为他在城市这个体系下只能做最底层出卖劳动力的工作,在这个意义上讲,人力车夫不是他选择的工作,而是他不得不选的工作。于是这就为他奠定了灭亡的第一步,因为他在工作上没有更好的选择。
第二步就是虎妞,虎妞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她敢爱敢恨,但就是她的敢爱敢恨导致了祥子灭亡的第二步。因为祥子和虎妞在一起可以说是虎妞的霸王硬上弓,她毁了祥子的清凉劲,让祥子拉车越来越力不从心,在这个层面上讲虎妞是在一点一点剥夺祥子的生存能力。最后虎妞的死毁了祥子老婆儿子热炕头的梦想,小福子的死毁了他家的希望。于是祥子步入了毁灭的快车道。他变成了所谓的低等车夫,他开始变成了
他最先看不上的人。为什么?因为他再怎么混,他还是一个车夫,一个兵要欺,贼要抢,娶不到好人家过不上好日子的人力车夫。于是祥子挥霍,下坠,最后出卖了阮明,他已经不是个人了。但是谁能说祥子什么呢?他真是个人主义的陌路鬼?可谁不是个人主义的奉行者呢,我看,这是无法融入城市体系底层人民命运的写照。最后,私以为这篇小说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慎拿批判的武器,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文章最大的毛病就在于习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来臧否人物、事件,而看不到无奈,看不到有些人堕落背后的无奈。那些人不是不想向善,而是看不到向善的出路。祥子就是一个看不到向善出路的人。
《骆驼祥子》作为初中读物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本小说是绝佳的文学审美启蒙教材。先说为什么和社会腐朽什么的一毛钱关系都没有。《骆驼祥子》这本小说的发生背景,换个地方依然成立,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如果把书的北京换成沙皇俄国是否成立?换成种姓制度下的印度是否成立?换成《百年孤独》那样的拉美大陆成不成立?事实上都成立。接下来说第二点。不得不承认,文学虽然门槛低,但是和音乐、美术一样,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品味的。一个人的文学审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后他对于文学作品的看法。但是很遗憾的是,我国目前的语文教育,把好的文章都斩的支离破碎,就像原本是一个艺术品,非得将它解剖成一小块一小块,用以应试教育。反而作为文学素养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阅读,却因为性价比太低,不符合应试教育的制度而被人所忽视。这种方法遭人诟病很多年,但依然没有好的改变。古人嘲笑买椟还珠,现在这种闹剧也并不少见。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中国人的文学的审美依然是处于一个非常非常低下的水平。
我觉得骆驼祥子是本很好的书也应该是初中必读。说说我读这本书时的感受吧。
第一是书不算太厚读得下去。三国水浒真的读不下去啊!初一初二也读不懂啊!初三再读上不上学写不写作业了啊!而且特别好玩就算你认真读完考的你也不一定会啊!所以我们都是买一本名著一本通背那些重要的,薄一点儿的还愿意拿来看看。
第二是语言文笔。老舍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京味儿很浓有代表性。读一些有地方特色的书一是能积累好词好句,二是能进一步了解一个时代一个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没有某些现代文学自认为文艺惊艳的恶心辞藻,是那种只有两三行但是却让你有心琢磨的大白话。在我的阅读经历中这样的作家就两位,一位是老舍,另一位是沈从文。
第三是书的内容本身。情节合理隔天再读也不会卡壳。祥子的三起三落反映了旧社会的风貌,也是想通过祥子的故事表明老舍对旧社会的评价,“它不给好人留活路”。悲剧性的结局更能令人深思。不能说所有初中生都能从中受益,但最起码多了解一些是好的。书要复读,以后再读体味到的也就不一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