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意志上”越是想要做好的事情越是有着莫名的内心抵触,抵触着去做开始着手做这个事情。比如有时很想做好的功课或者一件“正事”,但是总是拖拉着不想去做。这个“意志上”则是专指区别于“感受、需求上”的。此处的苦恼似乎是因为我试图对自己施展一种自我控制,但是与此同时内心又潜在地抵触着;跟人相处的时候,总是很抵触抗拒表现出别人期待和认定的那个样子,也许我也是一直比较敏感在跟人相处互动的时候的那些“种种的应该的反应与表现吧”,然后感觉到这些应该了之后,又会格外抵触去依照那个潜在的脚本去建立维系关系。虽然我也很渴望与人交好友善,深度或者亲密相处交流;有一些方面,越是渴望、需求着的事情越是掩盖,隐藏,比如先前越是喜欢,渴望与之接触的女孩,接触交流的时候越是表现得冷漠淡然,也许是害怕被看穿而做的回避吧。这种心理不少人都有,但是却并未被严肃地当作一个问题来讨论,在我看来这也算是某种强迫,强迫性地掩盖回避;有好多不自觉地,非理性的恐惧焦虑,关于环境,关于人群,似乎总在害怕着一些其实现实当中并不真实存在的危险、威胁。比如于人群之中会担心别人对我产生一个我很害怕他们关于我的负面看法,偏见。莫名担心一些特定的人对我产生敌意、嫌弃、鄙视。对于一些曾经与自己走得近的人,久处了之后却很想去梳理乃至断开关系的冲动。现在出现一系列设计是利用人们的强迫心理,例如浏览网站时总要点击关闭小窗口的广告。有些有最新各种视频电影的网站广告就借助这点来骗取点击,点击关闭键反倒是打开了广告链接,从而获取利润。
一个反例:某些场所硕大鲜艳的按键,旁边总有说明:“xx用,勿按!”其实我常常心痒难耐恨不得狠狠死命按下去——这是强迫症之一,但属于受众的个体反应,与设计出发点无关。应该利用用户强迫心理进行设计吗。有强迫症很累,有几年我每次出门都要检查电源检查门锁无数遍,然后一路忐忑而行。但醒目的指引性设计——那些色彩夺目、形态各异、存在感(侵略性)十足的标识或符号,它们或许有价值或许纯粹是感官污染,对有强迫症的朋友而言,犹如一排排的地雷(小怪兽),非要扫个精光打个痛快。其实,只有更便捷丰富的生活形态,不会有绝对纯净美好的世界,无法把全部精力都用以扫雷打怪兽,那么,不如调整自己的心态,忽略该忽略的,投入该关注的——过程或许不易,但正该如此。
好的品牌设计都一定程度利用或者导致了用户强迫心理,这个品牌象征的个性、品味、身份等,粉丝们似乎拥有其产品才能获得满足感。还有一些设计导致的现象吧,有整理癖就总是要把手机桌面整理的很干净,建立清晰的文件夹分类。有强迫证的人看到应用升级提示总是忍不住尽快升级,看到消息通知就总一定要点进去就消除这个提示。门把设计就是个典型案例,两面都是个把手,即使你写了“推”“拉”,很多用户依然按自己的习惯去使用这个把手。如果把一面的把手去掉,比如换成一个圆盘上面有一个手掌的凹印,用户自然就知道这时候应该去推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