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尼草为多年生禾草。根系发达,近地面处分布成网状。茎杆粗壮,光滑,表面有蜡粉,直立,高100~150 cm。叶片呈宽线形。圆锥花序。喜高温多雨气候,土壤肥沃的地区栽
培较为适宜。适应性强,从海平面到海拔2000 m左右的地区均能生长。在年降雨量为1000~1800 mm 地区的各类土壤上都可以栽培。不耐寒,怕霜冻,当温度为-7.8℃,即会冻死。耐旱耐热性强,不耐涝。耐荫蔽,但若荫蔽度太大,则分蘖少,生长纤细。耐火烧,火烧后2个月即可恢复生长。不耐重牧,如果连续啃食至地面,则会死亡。生长快,分蘖旺盛。坚尼草对施肥反映良好,特别是对氮肥反应敏感,施肥后可明显增加产量。
坚尼草 (Panicum maximum Jacq.)又名大黍 ,隶属禾本科黍亚族黍属 (Panicum) [1]。坚尼草原产于非洲热带地区 ,喜热带潮湿和季风气候 ,广泛分布于世界湿润热带地区[2 ] 。 1 90 8年我国由菲律宾引入台湾省 ,现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 (区 )均有栽培 ,但许多地区已逸为野生。坚尼草为植株高大、长势旺盛的丛生型多年生禾草 ,耐干旱、耐酸瘦土、耐火烧 [3 ] ,只耐短期轻微霜冻 [4 ] 。适宜在海拔 1 0 0 0 m以下、年降水 75 0 mm以上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生长。坚尼草易栽种 ,生长快 ,再生能力强 ,年产干草 8~ 1 5 t/hm2 ,干物质含粗蛋白质 7.8%左右。适口性好 ,宜作青饲、晒制干草或加工为草粉 ,是草食家畜、禽、鱼的优良饲草。
坚尼草Panicummazimum又名大黍,属禾本科亚族黍属[1],为丛生型禾本科牧草,植株较高大,产量高,营养较丰富,牲畜适口性好,耐干旱、瘠薄和火烧,除作为优良的牧草外,还可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先锋物种。坚尼草的种子收获期长,但产量低,由于成熟的种子具休眠特性,给牧草的生产、草场的改良更新、种子的质量检验和相关研究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植物种子的休眠除了对物种的保持、逆境的适应和种质的繁衍延续具有特殊的生物学意义外,也为保持生活力和延长种子寿命提供潜能。休眠的种子在室温下的贮藏寿命各不相同[2-5],探索牧草种子在室温下的休眠期限,对草地改良、创新及畜牧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处于休眠期的种子,通过机械、激素及化学试剂等不同处理方法解除种子休眠[6],以提高发芽率的研究报道不少。
别名:大黍、几内亚草。生物学特性:坚尼草是禾本科多年生牧草,具发达根系和短根状茎。坚尼草喜温暖,潮湿气候。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35℃。耐高温干旱,在盛夏连续20多天高温无雨的情况下,仍能旺盛生长。不耐霜冻,气温降至-71时即会冻死。在广东、广西冬季无霜的条件下,可终年保持青绿。较耐荫,在疏林下生长良好。喜肥沃土壤,较耐酸,在pH4.5-6.0的贫瘠的红壤和红黄土壤上也生长良好。坚尼草分蘖力强,通常单株分蘖80多个,多者可达148个,形成大型株丛。苗期生长迅速,干物质增长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