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植物可以通过胞间连丝、筛管伴胞复合体、维管束等等途径实现信息的交流,这个过程也就包含你所说的“共享营养”。补充一点:在植物中,有一个理论叫做“源-库-流”理论,它的大概意思是 光合器官合成糖类等营养物质(源),通过上述的途径(流),运输到 发育器官(库)。其次,大型真菌、蕈菌、粘菌这些都是真核多细胞生物,多以菌丝体的形式存在,我个人觉得在这些菌丝体间肯定也会有着像“胞间连丝”一样的构造,因为它们没有想植物那样的运输通道和相应的胞外液体环境,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想,具体我还会请教我们学院的教授,解答这个问题。接着,控制营养流动,宏观上主要是"运输",包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具体看的是哪一类的物质,相应可能牵扯到基因的表达调控;微观上就是例如 氢离子-ATP合酶理论、通道蛋白等一系列的微观物质跨膜过程。 水母是一类低等的浮游生物,属于腔肠动物。它虽然没有血管,但有体液呀,照样可以交换啊。具体你所的这个 从哪种生物进化来的,这个,不好说,因为最原始的动物周围是一种“汤”,雷电作用下,汤内的营养物质不断变多。对于腐生菌,则是菌丝直接或者产生假根从基质中吸取养分;对于寄生菌,寄生在细胞内的就可以直接通过与宿主的原生质接触来吸取养分,寄生在细胞间的则通过菌丝特化成吸器伸入宿主细胞吸取养分。
1.原生动物:原生动物也就是单细胞动物,构成它们身体的结构其实也就只有一个细胞。所以,这个也没什么好讲的了,无非就是通过一些胞吞、胞饮的过程,将营养物质消化之后,通过细胞质的流动以及细胞骨架等,扩散、运输到细胞的各个部分。
2.多孔动物:所谓多孔动物,其实也就是海绵,它们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海绵没有明确的器官和组织,只有简单分化的两层细胞构成,两层细胞间为中胶层。其中表层为扁细胞和一些孔细胞;里层为领细胞;中胶层是胶状物质,其中零散分布着一些变形细胞,这些变形细胞可不断地游走于海绵的中胶层中。
领细胞通过上面的微绒毛将水流中的食物颗粒和氧粘附到领上,然后落入到细胞质形成食物泡。食物会在领细胞内消化,也可传给变形细胞消化,随后这些营养物质便储存在其中或转移给其它细胞。(当然,一些较大的食物颗粒也可以在通过扁细胞围成的水流孔时,被扁细胞吞噬。)海绵的这些细胞尽管分化众多,但是其实它的各项机能都是由或多或少独立活动的细胞完成的,各个细胞之间有联系但又不紧密,正如呼吸与排泄一样,都是各个细胞自己独立完成的。最后,不得不提的就是海绵的水沟系。这样的一个腔道的形成和进化,对于海绵生命活动是非常有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