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拆与不拆的背后经过了大量科学专业的考证,并不是一些人所提到的拍脑袋,所以他们在这方面对规划的质疑是不成立的。但其实规划的难点的确就在于使用这些建筑的人,包括之前的修鞋铺和单车铺的老板,他们的店铺价值肯定不高,都是质量比较差的,所以在图纸上这些建筑就是被拆的范围中。但规划现在还远远没有结束,而是处于规划实施与反馈的阶段。规划作为空间的改革,会影响整个人群的利益,而其中一些人势必会受到相对的损失,而规划师的作用就是权衡全部相关利益方的需求,并从中得出最有利的方案,因此在本方案中我们学生作为其中一个利益方,是从中受益的;而利益相对受损的单车铺和修鞋铺的老板,作为弱势群体,得到了社会关注,在这点上是值得赞赏的,也是预料之中的,因为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规划师没有办法关注到每一个个体,所以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受到影响的个体会有一个反馈的作用,引起甲方(校方)和规划团队的注意,并对规划的实施进行修正和补充,大家也知道学校在收到学生会对修鞋铺情况汇报之后也作出了积极的回应。 所以规划不只是一张纸,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实施反馈阶段会进行多次的修正,逐渐完善,所以作为利益相关者,在规划中多发声,对自身和规划来说都是绝对的好事,而发声不局限于质疑还是支持。
早前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大拆迁,已经慢慢平息下来,在暑假到来之前,挖掘机会稍事休息。可是,在大拆大建的思维下,这所百年老校真的会不会被拆“没了”?2016年5月23日12时17分,中大园北路去往东区学生饭堂的路上,由于前面一栋楼房已拆,露出来一栋典雅端庄的红砖房,在阳光下格外显眼。第二天我们再次经过的时候,这栋房子已经消失不见,告别了它屹立50年的人世。2016年5月25日,中大图书馆东边的一条路,两边矗立着高大的柠檬桉,是在校期间,每天去往图书馆的必经之路。一时想起来,要去拍多年以前拍过的同一个场景。因为已经不太记得确切的位置,在篮球场和图书馆之间,来回找了很久,到最后才找到,还好,还在,路基本还是原样,就是多了些小轿车和拍鸟客,没有了以前那份静谧。
中大规划方案里边提到,拆迁一个原则是尽量保持、恢复校园原貌和历史底蕴,但是,按照近二三十年的做法,旧楼拆少见少,新楼越盖越多,你会很担心它事实上做不到。像这次这么大规模的拆迁,100多栋楼房都拆(等于是把之前二三十年的总量给加起来,欲毕其功于一役),照这种规模和速度拆下去,不出几年,当一切改头换面,那个原来的中大还能剩多少?会不会拆着拆着就拆没了?百年校园的消失,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校园不见了,而是记忆里的校园再也找不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