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鲜膜上的微孔是一方面,但即使是没有微孔的薄膜(如塑料袋),也是透油的。另外保鲜膜作为疏水的材料,上面的微孔是不能让水以液体形式穿过的。因为液态水无法润湿孔壁,无法形成连续的液流。水蒸气可以和氧气一样自由出入。这一特性可以使微孔膜制成的中空纤维膜组件用于膜精馏,实现高效的分离过程,这是题外话。当然用于膜精馏的膜疏水性要更强,以防在使用中出现浸润或者其他会导致失效的情况。我没有测定过这类膜上是否有孔对植物油这样的溶剂的渗透性的差别。不过参考Ansell公司 关于化学防护手套中对己烷、甲苯这类有机溶剂的防护能力的表述,组成与保鲜膜类似的聚氯乙烯(PVC,保鲜膜也有用它的)、丁基橡胶(结构与LLDPE类似,都是聚烯烃)一类要么是NR(Not Recommend),要么是P(Poor),穿透时间都很短(分钟级)。考虑到手套必然是无孔的,而且有一定厚度,我认为有没有孔对保鲜膜抵御这些低极性溶剂的表现差别不大。早年间保鲜膜是PVC的,但这玩意不加增塑剂就特别脆,增塑剂又很容易污染食物,正在逐步淘汰这个品种。大家购买的时候可以留意一下,我在国内外的超市里倒是都没见过PVC的保鲜膜。现在通常买到的保鲜膜是用极性很低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制备的,主体结构是是-CH2-CH2-这样的饱和碳链,其中夹杂着一些带有支链的丁烯单元用来降低其结晶度。
因为按照设计,保鲜膜本来就应该能透过中小分子,否则就不是保鲜膜了。完全隔绝气体和水分的话,食物也会闷坏,在低氧条件下形成另一种腐败。最理想的状态是,保鲜膜不隔绝氧气,让厌氧细菌不能生存,同时隔绝细菌,空气中漂浮的一般喜氧细菌也不能进入食物。你仔细研究的话,可以发现保鲜膜的说明书一般都介绍了透氧、透气率等指标,为什么氧气、二氧化碳、水分子能透过塑料膜呢,因为构成塑料膜的高分子化合物,比如聚乙烯是很多分子链缠绕在一起构成的,之间有或大或小的空隙可以让分子通过。二氧化碳、氧气的分子量是几十,油分子的分子量是几百。要保证大多数孔洞能通过氧气和水分子,就不可避免有些大孔洞能让油分子慢慢地挤过去。所以保鲜膜是渗油的。不过保鲜膜依然能隔绝细菌,因为最小的病毒,分子量总也有十万到百万级别,所以渗油的保鲜膜依然有保鲜作用。
不是相似相容,一般的塑料薄膜是低密度聚乙烯做的,那是一种非极性结晶聚合物,而动植物油那是极性小分子,不存在相似相容……如果说是相似相溶的话,那么聚乙烯薄膜会先溶胀。此外,聚乙烯(与PVC加工时候需要各种添加剂不一样)薄膜加工的时候是用树脂直接吹出来的,加工过程中没有添加剂也没有什么填充料,不存在油把上述东西给溶解掉形成孔洞,油滴分子直径(A级)小于高分子膜分子链之间的间距,所以油渗出来了……塑料产品在涉及到应用的时候,都是有讲究的。比如,聚乙烯油箱就不能装汽油,汽油分子小,要从聚乙烯分子链间隙中逸出。但是,装柴油就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