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认为在小学生的观念里打小报告是一个见义勇为的事情,但是在我们大人们的观念里打小报告是不好的,那么对于小孩子说打小报告这应该怎么样教育的话,我个人认为应该让孩子知道哪些应该打小报告,哪些不应该打小报告,比如说他要是没有做了什么坏事的话。应该不要打小报告,而他这样做了很坏的事情认为是不好的,那么就应该让他打小报告。
小孩子在判断是非、协调纠纷上的能力都不够,需要成年人的帮助。如果自己遇到处理不了的事情,看到认为不对的事情,学着向有能力的第三方来寻求帮助、仲裁,进一步解决问题,我认为这事儿挺好的,能培养一个小孩子的责任心、正义感、与人相处以及处理事情的能力。
问题是,现在这些小学老师们(就我所观察到的)把这事儿都搞乱了:我很少见到有小学老师拿小孩子当小孩子,尊重他们,也真心去帮助他们,相反,他们是在统治与管辖 -- 一方面,在台面上宣扬一套伟光正的价值体系,要学生们正直勇敢有公德;另一方面,这又往往只作为个幌子存在,为的只是让那些光荣的小五毛们帮着发现不懂规矩的家伙,及时「禀报上来」,自己好揪出并亲自治理那一小撮不听话的娃娃们,过程中未必正直着来……要不然为什么不叫「找仲裁」而是叫「打报告」呢?至于「打小报告」,就是「偷偷禀告」了呗。
这时候,无辜的孩子们才是受害者:单纯的小女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在做爪牙,而不是打击不正义;老师简单粗暴的训斥,让被训斥的小家伙觉得,哼,都怪那个打小报告的,反而更加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围观这一切的,甚至会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学歪,借助权势排除异己。
因此,这件事儿的关键在于大人: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个怎样的人。
老师如果如开头所说的那般理想,自然很好;如果是像我见到的其他大部分情况的话,父母就要积极作为:
告诉孩子,出现需要「告老师」的问题,可以先找家长商量。
针对问题,「引导」他自己思考解决方案,自己去处理,处理不定可以接着反馈。
言传身教比啥都重要,如果你不能做到公正、做到尊重,不要指望孩子真的回来找你倾诉。
因为有很多大朋友打小报告,所以我的腾讯ID被查封了。在我看来, 目标群体应该是从6到80岁才对。其实问了一个像草一样不能自拔的问题,如果打小报告是个普遍现象,那一定是社会制度的根源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平等和公正、公开的社会,皇帝手下永远有忠奸二臣。不是规则,而是人成了裁判是非曲直的标准。所以,打小报告表面上是一个人的行为,但实际上是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关系”——你可以从中获得好处。所以后来有个皇帝总结出“发动群众斗群众”的真理。小孩子的行为是大人行为的镜像,就像你看到街上被遛的狗,狗的德性实际上是在反映主人的德行。
其实小孩的标准就在大人与老师上。因为她想得到他们的关注,所以爱打别的小朋友的报告,而得到表扬。当出现这类情况时,老师和家长都应该一同来教育孩子,但要用简单的方式,比如:你真乖,但是别的小朋友不高兴,不和你玩了,下次你可以告诉小朋友,可以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