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如果没有分家的话,我们家三代人加起来,一共有十八个人。我爷爷是个很注重传统的老人家,一直秉持着分财产不分家的观念,所以每到过年,我们家一定是要一起过的。
小时候过年有意思多了,人似乎也好多了。那个时候,只要爷爷一个电话,不管在哪里工作的人,都能尽快赶回家,爸爸和伯父们早年的时候在乡下凑钱建了一栋很大房子,按人口建的,爷爷有四个儿子,每个儿子平分房子里的一厅三室,而我们家,就在这里过年。
过年,最重要的就是那餐团圆饭。那时候都是每家人都会自觉的带上食材,买好年货,备上各种过年要用的东西,然后大家一起分享。吃团圆饭是重头戏,我妈和几个伯母会为了这顿饭忙活好几天,四个女人担负着一大家子的口粮,虽然任务挺重的,但是大家在一起真的特别温馨。
过年的那半个月,我们都会生活在爷爷家,十几间房都是人,一到晚上灯火通明,看上去很是热闹。那个时候伯父他们打麻将,四兄弟就能凑一桌,谁赢了都无所谓,因为都是一家人。
可是现在,不知道是人变老了,还是房子变旧了,总感觉没有以前那个味道了。爷爷的电话再也没有召唤功能了,每年总是凑不齐人,全家福于是就一拖再拖。年夜饭虽然还是在一起,但大家已经开始算计着平摊钱了,再也没有了以前那种期待感,好像只是为了完成一个仪式。家里的房子好像再也留不住了人,房子除了大年三十,平时都是空落落的,大家都选择搬出去住。那些打麻将的人都选择去棋牌室,谁也没想着在家里建个牌局。
一个家族,团结是兴,分裂是衰,所谓团年,却是一年不如一年。有的人行色匆匆,有的人自寻回忆,也是可悲的。
在以前的旧观念里,老人们似乎都觉得子孙越多越好,这样才显得家里人丁兴旺,自己的晚年也能够有所着落,但现在每每过年团年的时候却又是很麻烦,不是人聚不齐就是出这样或那样的纰漏,导致大家不欢而散,但是我却觉得自己家里这个大家庭却在这件事上处理得很是稳妥。
每逢过年都是家家往家里赶的时候,最晚的也是大年三十的前一天,所以排除了人聚不齐这个问题。再来说团年的方式,由于外公的生日是每年的农历二十九,也就是大年三十的前一天,所以家里每年农历二十九的时候才是家里最为热闹的时候。外公在家里定了个规矩,每年每家都得轮着给他和外婆庆生,所以也很好地解决了每年谁庆生的问题,减少了不少纠纷与争吵。农历二十九一过就是大年三十,大年三十这天的团年照例是轮着来的,从大到小,每家基本都会有机会来主持这大年三十的团年。
大年三十之后的初一到初七,都是大家轮着请在自己家里吃饭,拿出自家的珍藏,大家一同分享,席间聊聊这一年来的喜悦与辛酸,热热闹闹的,好不快活。作为四川人,通常是在饭后会邀约着一起打几圈麻将,一家人上一个,再加上外公,刚好够凑齐一桌麻将,有时候就在家里摆一桌,有时候就在茶坊里点一桌,其中的惬意大概也只有自己能够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