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省是根据自然条件划分的,但许多省界划分的从单纯的地域区划来看都没有道理。举个例子来说,我在的省份——安徽,南北差异就不说了,从文化,地理等角度看都不是一个地方好嘛,这就是完完全全的中国南北方差异啊,皖北是中原官话,皖中和安庆是江淮官话(我合肥的,安庆话说的稍快都不知说什么),皖南有赣语、吴语等地方语系,属于完全听不懂类型的。皖北跟鲁南、豫东,苏北是一个淮海省好吗?徐州是省会好吗?从未有过如此和谐之省!为什么会被划分开,很明显防止割据、造反-_-#而且真要是一个省,绝壁会动乱你信吗,我真信,具体原因请出门左拐百度搜索捻军,而且皖北民风之彪悍,清朝的这个捻军起义就是皖北带起来的(有皖北的小盆友别喷我,我是很喜欢这里的,也喜欢这里的人的性格);皖南来说也一样,古徽州还包括赣北,浙西北,现在就是把皖南这一片拿出来做安徽的徽,只能说是政治上的考虑。另外如果把安徽看做一个地区,其实旁边那个地方跟我们是一个省啊!明朝时史称江南省,其赋税额达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是全国最富庶的省份,科举中榜人数达到了全国的一半,民间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的说法,到了雍正的时候为了稳定性和安全性(名义上是政治考虑,说白了就是你很牛逼,我不放心,曹雪芹家的没落跟雍正的这个心态有直接关系)撤江南省,建安徽省,江苏省。为什么说南京是白完省会呢?因为地理文化上太近了啊,硬生生隔开没用啊,安徽与江苏的省界形同虚设……还有还有,鄂豫皖也是同一文化圈,为什么这能成为红色根据地?一是因为三省交界,一省国民党来了我就到别的省去;二是地理文化确实接近,能连片发展,经验能快速复制。其实仔细寻找一下不难发现许多省份交界处都有这种情况如湖南江西的萍浏醴,四省的晋冀鲁豫,浙南闽北等等。
所以一叶知秋啊,中国的省界规划有以大河山川为界的,如黄河,太行山,武夷山,这些都是基础的,传统的做法,是比较合理的划法,但是随着中国的历史向前进,统治的范围越来越大了,管理的事务越来越多了,积累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了(唐朝为什么藩镇割据?你看下它是怎么划的省),统治者们变得越来越聪明了,如何巩固自己统治呢?他们想了很多方法,这只是其中的一种,是性价比最高,也是比较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总之,这些划法是保持地方稳定的一种绝佳方式,同时也深刻的体现着中央集权制的思想,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省界的划分,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山川形便,二是犬牙相错。
所谓山川形便,是说在划界的时候,是以山脉、河流等自然条件而进行划分。如唐太宗时,“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这十道就基本都是按照山脉、河流而划分的,比如关内道(潼关以西,秦岭以北),河南道(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河北道(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河东道(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陇右道(陇山以西),淮南道(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江南道(长江以南),山南道(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岭南道(五岭以南),剑南道(剑阁以南)。——至于后来又增加到十五道,咱暂且不提。
这种划分方法,在宋代以前多见。比如秦代划分三十六郡,汉代划分十三州多是因山川形便而成。这种划分方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天然的山脉、河流、湖泊,是两个地域之间最直接、最明显的区分,而且由于山川阻隔,往往两个地区之间的文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也都有显著不同,使用山川形便的原则进行划分,就使得行政区划和地理区域相一致,浑然天成。
就今天而言,陕西省和山西省之间的界线,依旧是黄河,山西和河北之间的界线依旧是太行山,甘肃和陕西之间的界线依旧是陇山(六盘山),就是如此,因为山川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该地域的界线表明了。比如看上图的河东道,其形状和现在的山西省何其相似,其实山西省的样子,在秦代就基本固定下来了。再比如汉代豫章郡,唐代后期的江南西道、基本上和现代江西省完全一致。
很明显,古代人分的省界,都是把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风俗,不同习惯组成一个省!到现在都是一样,一个省的语言非常多,就拿岭南地区来讲,两广地区的语言非常多种!就是在一个县里都有几种话,远的地方好多话互相听不明白,就是附近几个乡镇的话大家都听得明白,也可以讲对方的话!
从元朝时中国有了省,从最初省的名字能看出划分省界限的主要依据:陕西行省,河南陕县以西,叫陕西省。河南江北行省,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叫河南江北行省。主要根据地理边界划分。山西山东,太行山以西以东。等等。
怎么划分啊?古代为了方便统治以免造成割据分裂的局面,往往把不同风俗语言文化的地区强行揉成一个省,比如江苏安徽等,或者把一衣带水文化等相似的分看,比如陕西的汉中和四川。一句话,统治者的需要。
本人有个亲戚浙沪交界,上海人娶浙江人,上海户口管的严暂时落不了户,想建房在边界线上沪浙各出一半宅基,厨房在浙江卧室在上海,中间厅摆个饭桌正好压着省界线,夫妻俩面对面隔省吃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