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消费与诈骗应区别看待。前者是一种正常的消费方式,后者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通过正常安全的渠道办理贷款是没有风险的,比如银行。不过现在也有很多诈骗分子冒充银行网站,让需要的人蒙受损失。这种情况要多留意,登录以后看看有没有一行字。我记得之前银行网站为了提高用户安全性,让用户自己设置了一行欢迎词,每次登录都能看到的。如果登录以后没看到就说明是假网站,因为这行字只有自己知道。
如果是办理信用卡,一定要拨打电话让业务员前来办理,通常需要拍摄申请人手持身份证的照片,要填表格,写一行字。这种方式最安全,如果是网上办理,还是那句话,认清网址。另外,关于该信用卡相关信息也该了解一下。之前我想在网上申请一种信用卡,不过看了详情才知道还款很不方便,第二天就要还,很多人用过以后后悔了。
贷款我没办过,不过我就是从事相关工作的,可以普及一下知识。像我行车辆贷款,必须提供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几张表格一定要填,包括单位名称、职务、婚姻状况、学历、家庭月收入、月支出等。如果没有我行信用卡,必须办理一张。此外,还要提供一些资信证明,社保、银行流水、收入证明等等。手续费率,如果是分期的,最高也就0.38%,如果是一次性的,最高10.5%。这些了解一下,在办理贷款的时候可以参考,如果对方优惠幅度太大就要小心了。
我们站在商人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商人,肯定要赚钱的。那么办理贷款肯定找钱多、有还款能力的人。一个大学生,开销大、没收入、信用度不清楚,我怎么可能贷款给他。除非这本来就是个骗局,就是骗他钱。以前大学生还能去银行办理创业贷款,现在没有银行提供这项服务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很多钱收不回来,亏大了。最重要的就是很多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贷了很多,还不了钱,或者不想还钱。
身处社会,你不想害人,可有人想害你。我们的古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说的很有道理,学校对大学生防诈骗的指导应提上课程,家长也要就这方面加强和孩子的沟通,让孩子尽早产生安全意识。
校园贷的所谓“分期消费”其实就是一种诈骗手段,仅此而已。
在现代社会,分期消费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各网购平台也都有白条等分期付款业务。但是校园贷和其他网站不同,因为它针对的是没有经济能力的大学生,甚至是高中初中生。
学生群体本来就没有健康的消费观,很容易互相攀比,过度消费。本来还有家长这一关,可以对学生的过度消费进行控制。一般来说,只要是孩子的正常消费甚至不算过分的过度消费,家长都会支持。只有在孩子的消费需求过于不合理的情况下,家长才会直接拒绝,而就是在这样的不断拒绝下,才使得孩子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然而,校园贷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只要提交自己身份信息以及父母的信息,就能贷款。甚至这些贷款还有着低息分期等名头。对于很多没有自制力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天降福音。
可是结果呢,校园贷的陷阱一旦踏入就是万劫不复。就和高利贷一样,利滚利,只会越欠越多。本来学生就没钱,有钱哪里回去借贷。最后被逼还钱,如果父母帮忙偿还还好。如果超出父母承受能力,那就只能受到不断的暴力催债,退学者有之,自杀者有之。只有借过校园贷的,就没有不后悔的,可是又能怨谁呢?
所以说,校园贷里是诈骗,而放贷者所谓的分期消费,低利息等不过是诱饵罢了。那些强调“分期消费”和诈骗不同的无良媒体,想要仅仅强行洗白校园贷,拿黑钱为校园贷背书罢了。
“分期消费”与诈骗有无区别,是遵照【是否构成诈骗】的依据而定的,这应该遵照法律条文。而大学生本身对消费是否有“度”,就决定了“疯狂贷款”的滋生和灭绝。因为一切的诈骗,也是需要“沃土”的。
常常看见人们对于校园裸贷和诈骗一类的事情,归结于大学生的“涉世未深”。那么,若真涉世未深又为何“纸醉金迷”?所以,如果大学生对于花钱没有自制能力,即使从正规渠道借到了款也未必能还得上,这点从新闻上就能看出。早年不还有因为儿子用多个银行信用卡连环透支,银行将其告上法庭,而其爹不但拒绝还款而且将银行和儿子一同告上法庭,原由竟是其透支款项银行没有及时制止导致的银行透支。再有校园裸贷风波,因为购买化妆品、水果手机、驴包包或者送男友礼物等等,为了千八百的“虚荣”分分钟拍裸照给陌生人,甚至“被迫”去卖淫,然后等东窗事发再哭天抢地,这一“罗圈儿架”下来,学也别上了,脸也丢光了。要是比起来,正规的“分期消费”倒是好多了,不还款顶多是进入“信用黑名单”,最多最多上法庭,相信在发生这一切前,娃的爹娘们就给还上了!
所以,只要不贪心买“虚荣”,分期消费还是分期消费,而一旦贪心虚荣,再合理合法的贷款渠道,都能成为“深渊”。
没什么区别,就具诈马骗,这些年轻人还得起吗?如果是农村网贷较多的就连父母都还不上
好痛苦哦,没钱总比贷款好,贷款之后,才知道活着太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