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说,也就是六辈”五服“。怎么会是六辈属于五服,都按自己的辈份一算就出来了。从我说起,我爷爷有五个儿子,在这两辈人中,这五个儿子,就是第一服。到我这孙子辈,就是第二服,我们这一辈的兄弟,也就是人们说的堂兄堂弟。我的儿子和他别的爷爷的孙子,为三服。通常叫叔伯兄弟。我的孙子这一辈,为四服,叫法发生了改变,通常情况下,按照出生的年月日大小,排行老几老几,就这样叫大哥二哥三哥,一次的叫下去,”五服“也就是我的重孙,才是真正进入”五服“。那么在农村,怎么能看出”五服“,只有在埋葬老人的时候,就能分出所谓的”五服“。到四服哭丧的时候,孝帽为兰色,脖子里发的是长白布孝,”五服“只有兰孝帽。
五服按远近关系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与死者血缘关系亲疏为基准,五服第一等“斩衰”,就是最亲近的人过世,主指父亲。第二等“齐衰”,除了母亲之外,自己的哥哥弟弟,未出嫁的姐姐妹妹,叔叔婶婶,爷爷奶奶这些都是属于二等“齐衰”,第三等“大功”,这些就是你的堂兄弟、未出嫁的堂姐妹、已出嫁的姑姑、堂伯父等。第四等“小功”,那就是老一辈的人了,就是曾祖父、堂伯叔父母、未嫁的姑奶奶、堂姑姑、已嫁堂姐妹等,这些人与你都已经关系很远了,“缌麻”,那是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等。从这里看的出,等级越低的人们,与自己的关系辈分越远,这样的亲疏关系当然也越远。
现在农村的很多地方,依然保留着“五服”这种说法,其实不光农村,城市当中也有一些人还保留这种概念。五服指的是,从自己开始,上到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下到子、孙、曾孙、玄孙,同时还有上述亲属的旁亲,都是有服亲,叫内亲。母亲一系叫外亲,服制只有一世,仅包括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舅表和姨表兄弟,其他人则是无服亲。同时,期亲指父系亲属,大功亲指祖父系亲属,小功亲指曾祖父系亲属,缌麻亲指高祖父系亲属,母系亲属均列入缌麻亲中。
农村常说的“五服”属于古代的一种“丧服制度”,即通过性别、长幼、血缘关系的远近来设计出的一种出丧时穿的服饰制度,这种制度不仅对服饰的质地有要求,对出丧的时间也有要求,这五服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下面给你一个五服图,一看就明白了。现在农村说的“出五服”就是指亲戚关系很淡了,各种婚丧仪式都不用去参加了。我们常说“血浓于水”,随着后代旁支的延续,血缘关系总有弱化的时候,这“出五服”就是最后的临界点。
所谓“五服”可以简单理解为“五辈”,没出“五服”,农村有个习俗就是老人死了,“五服”内要陪灵,“五服”意外的可以不陪灵。没出“五服”就是指关系还比较近的。按上下两种情况,举例说明,第一情况,从我们自己往上说,父辈为二服,祖辈为三服,增祖为四服,高祖为五服,再往上就算出“五服”;第二种情况,从自己往下面说,子女为二服,孙子为三服,曾孙为四服,玄孙为五服,再往后就算出五服了。
“五服”流传较广的有两种说法,从自身算起向上数四代人,九族,从自身算起向上向下各数四代人!第一种通俗说法是,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第二种说法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往下数四代人,包含:儿子,孙子,曾孙,玄孙!第一种说法是大家公认的,因为要是从高祖算起来到玄孙就是九代人,所以五服通常指自己往上数四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