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雨水终将排入江河湖海,青岛靠近海,还有好多河。高差大的城市不容易积水,比如你建在半山腰,肯定不会积水,青岛恰恰是个高差很大的城市。这几十年,城市发展的很快。许多地方原来设计主排水管道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节奏,比如原来设计的城市汇水1平方公里,周边都是农业地,现在农业地变成了不吸水的高楼大厦,面积变成10平方公里,还靠原来的排水系统,不积水才怪。最根本的,规范。所谓设计,无非是把国家制定的规范套在具体的地方。我们用的排水规范基本参照前苏联,西伯利亚那鬼地方一年下几回雨?百年一遇到我们这就成10年一遇了。设计又必须按照规范走,要不增加的造价谁也不会同意。目前的城市建设太注重面子工程了,比如几个亿的体育馆、博物馆、标志性建筑此起彼伏,为什么,业绩啊,大家都看得见啊,你下大力度建设看不见的地下排水设施谁知道啊,不知道领导怎么升迁啊。综上,许多地方的内涝是综合的,比如北京,大平原吧,三面环山吧,面积比二十年前扩展了不止10倍吧。还是用二十年前的,依照苏联标准制定的规范建设的排水系统,不涝才怪。
单就德国人修的地下排水系统本身来讲,我是反对神话和迷信的。一个实实在在的设计,要考虑到当地的地理地貌和城市规划,不同城市难以放在一起比较。设计这东西,做到在当时条件下的相对完善是很重要的,一个设计不仅仅要出自于比较专业的设计师之手,同时还要有review,还要有一定范围的人共同参与,对于排水系统这样的工程设计,还要提前考虑到各种可能的后续情况,在设计上也要加以应对。如果做到了这些,就差不多了,我想德国人的设计业逃脱不了这个圈,而在这个圈里大家较习惯于迷信设计师的设计,而忽略review和其他人的参与,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再差的个人设计,都可以通过流程上的步骤来改进,使之趋向于不断重构不断优化。我觉得咱们中国人应该摆脱这种迷信单兵能力的思维习惯(这里有不自信的成分),在流程上做好,才是正确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