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生的蚊子在翅膀没有乾硬之前无法起飞(羽化).雄蚊在羽化后24小时之内其腹节第八节以后全部反转180°完成交配姿势。交配的动作因种类而有不同,有的黄昏时刻在田野宽旷之处形成蚊柱作群舞。蚊柱不一定单纯由一种雄蚊聚集而成,往往有几种不同蚊种集合而成。此时雌蚊见到群舞光景,就飞进蚊柱与同种雄蚊交配离去。交配通常需要10-25秒。雌蚊一生只交配一次,交配后由雄性副腺分泌的液体,形成交配栓於雌性交配孔内,但逐渐溶解,约於24小时后完全消失。一生只交配一次,后其一生(100多天后)产下的卵尚可受精。
雌蚊在交配后寻找吸血对象,自哺乳类、鸟类、爬虫类、两栖类,甚至於鱼类中的弹涂鱼类等吸血。雌蚊吸血时,位於前胸内的一对三叶状唾腺,分泌唾液防止血液凝固阻塞口器,此时血液输送到中肠到胃,胃随之膨大而刺激脑部分泌激素给卵巢,命令卵巢开始发育;因血液中含大量蛋白质,足够卵巢之发育成熟。如果雌蚊吸取露水或糖水时,液体则输送至背支囊及腹支囊中,而不会引起卵巢之发育反应。背腹支囊不具消化能力,故存於支囊内之液体会逐渐少量送往胃消化吸收。吸血后大约2-3天卵巢发育完成,则可产下一批成熟卵约100-300个。
蚊喙为刺吸式口器, 是传播病原体的重要构造。由上内唇(上唇咽)、舌各1 个,上、下颚各1 对,共同组成细长的针状结构,包藏在鞘状下唇之内。上内唇细长,腹面凹陷构成食物管的内壁,舌位于上内唇之下,和上颚共同把开放的底面封闭起来,组成食管,以吸取血液。舌的中央有一条唾液管。上颚末端较宽如刀状,其内侧具细锯齿,是蚊吸血时首先用以切割皮肤的工具。下颚末端较窄呈细刀状,其末端具有粗锯齿,是随着皮肤切开以后,起锯刺皮肤的功用。下唇的表面被覆鳞片,多呈暗色,其末端裂为二片,称唇瓣。
当雌蚊吸血时,针状结构刺入皮肤,而唇瓣在皮肤外挟住所有刺吸器官,下唇则向后弯曲而留在皮外,具有保护与支持刺吸器的作用。但雄蚊的上、下颚已退化或几乎消失,不能刺入皮肤,因而不适于吸血。在喙的两旁有触须(下颚须)1 对,为下颚的附肢。按蚊的雌、雄蚊触须与喙等长,但雄蚊触须的末两节膨大而向外弯曲;库蚊、伊蚊的雌蚊触须比喙短,雄蚊的触须则较缘长或等长(少数蚊种例外)。触须是刺吸时的感觉器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