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幸福的境界,一切满足的情感,就其性质而言,均属消极,换句话说,也就是脱离了痛苦而成的,痛苦则是人生的积极原素。因此,对于任何人来说,任何幸福的生活都不应该以快乐多少来进行度量,而应以脱离苦恼的限度——亦即脱离积极的恶事的限度来度量。倘若这就可以称作是合理的论据,那么下等动物看起来所享受的幸福,较之人所享受的要多。请大家详细地考察一下吧!
不管人类的幸福及困苦的方式如何变迁,引导人们舍彼求此的物质基础,或是肉体的痛苦,或是肉体的快乐。此种基础很有限度,只不过就是健康、食物、寒暑燥湿之抵御、性欲的满足;反之,则是缺乏上述的这些东西。所以,仅就肉体上的快乐而言,人之所以优于动物些许,不过是因其神经系统具有较高的可能性,使人对于任何快乐较为敏锐,但是也必须记住,对于任何痛苦也亦然。与动物比较,人所有的欲望是何等的强烈。人的情绪之深邃有力,与动物相比又是那样的迥异。——然而,人与动物二者之间,其最后所得的结果完全相同,不过就是健康、食、衣等等而已。
人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欲望,主要原因在于对未来及非当前的事物加以思考。这一点,对于人类的一切行为所产生的影响非常大,亦即是忧虑、希望、恐惧等等的真正来源。——这种情绪影响到人,较之动物对于其所有当前的快乐及痛苦、所能发生的一切事情的影响远为深刻。在回想、记忆以及预见的能力中,人就好像是一机械,能够将其快乐及忧愁凝集并储存起来。动物则全然没有如此的功能,所以,动物虽然屡遭同样的痛苦,甚至多到不计其数,可是当它们在痛苦之中时,仍然会像是第一次受到这样的痛苦。它们没有能力将其所有的情感综合起来,故它们总是无忧虑,温顺平静。这是多么令人羡慕啊!人就不一样了,一切情绪皆因之而起。本是人与动物同样的快乐及痛苦的原素,一旦接纳,对于幸福及困苦的感受益发的敏锐,以致在一刹那间,当与快乐的境界接触,便可使之乐而致死,又会在那一刹间,坠入失望与自杀的深谷里。
年轻时,当我们遐想未来生活的时候,我们就好像是坐在戏院里的儿童,兴高采烈,热切盼望着大幕的开启。对行将出现的究竟是什么,不知其底里,这实在是一件大快之事。如能预知来,就必然会有其时。就好像是儿童,将成为无罪无辜,不知何为的罪犯,虽不会被判死刑,但对所受判决却懵懂罔知。可是,人人都愿得享高年,换句话说,对于他所企盼的生活情境,不过能作这样一种说法,即“日甚一日,每况愈下,直至无可奈何而止”。
若就想象而言,试想,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呈现各种痛苦及烦恼,其程度又会怎样呢?你必将会说,在地球上,如果太阳的光和热,能使万物生存成为可能的现象逐渐减少,就像是在月球上那样,或地面跟别的地方一样呈水晶雨雪的状态,那该多么好啊! 再者,你也可能将生命看作是这样:它像是戏剧中一个无益的小插曲,破坏了神圣的无生命的宁静。无论怎么样,虽然你所遭遇的事物,一切如意,但是,随着岁月的消逝,你就会觉得整个生活都属失望,且都是骗局,其事实一目了然。
分别了半个世纪的少年故友,在耄耋之年相逢,当彼此相视之瞬间,涌出来的所有主要的情感便是,但觉整个生活,均属失望。因此,在这两个人追思往事之时,儿时的生活尽现眼前,像就是在晨光照耀之中,一切都呈现出玫瑰色,其满足之情令人欣羡,生活给予我们的希望是何其多啊,——然而到后来,在我们这些人当中,又有多少是有成就的呢。此种情感,感人肺腑,以致大家都认为,此时无付之言辞之必要了。然后,双方默认,相喻无言,且将这些作为所有谈话的基础。
有人在有生之年,历经了二代、三代,甚至更多,那么这个人就好像是一个生在市肆中,观看术士们设摊者。看到这些术士们依次表演,一而再,再而三。这种表演本来只可观赏一回,当别无新意,且不足以眩人心目时,便毫无意义了。
以上来自叔本华的文字,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