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言更是非常丰富,叫人叹为观止。每一个字的用法都有讲究,每一个词的使用也是有特点的,比如在亲人的称谓上,就非常有意思,就像我们今天要回答的问题,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这个称谓不是随随便便的,有它深刻的哲理。
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
一、代表尊卑
中国是个重视亲情的国家,一个人在社会上无论混得多么有成就,都不能不认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姑姑姨妈、伯父叔父以及舅父舅妈。如果不认了,就是六亲不认,就是大逆不道。
在六亲中,姑姑和姨妈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是自己父亲的妹妹,一个是母亲的姊妹,他们都是至亲。
而姑父是姑姑的丈夫,姨夫是姨妈的老公,他们也是自己最亲的人。
所以,作为六亲的基本成员,“姑父”和“姨夫”的称谓不是现在才有,古代的时候就出现了。我们知道孔孟之道主导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是中国历代统治者认可的的价值观。
而三纲五常,等级观念、男尊女卑是孔孟之道的精髓。虽然姑父和姨夫都是近亲的配偶,但一个是父亲妹妹的爱人,一个是母亲姊妹的爱人;按照男尊女卑的说法和“三纲五常”中夫为妻纲的条理,父亲的亲戚应该是主要的,比如姑妈的配偶是排在前面的;同时,母亲的亲戚姨妈的配偶,就应该次之,地位稍逊之。自古就有。
这样一来,姑的爱人用父亲的“父”,姨妈的爱人只能委屈一点用这个丈夫的“夫”了。
二、代表亲疏
心细的朋友一定知道,我们家的孩子无论姨妈对自己如何好,他们心里还是姑妈最亲。
而在古代人的眼里,同姓的亲人血缘关系更近,应该算是“宗亲”,姑姑跟自己的同姓,应该是自己人。
而跟父亲不一姓氏的人,只能算是外姓人,外亲,这样一来,亲疏立马显现出来。
姑姑和自己同姓,关系“近”点,相对来说,姑姑的丈夫就亲一点,她的爱人我们就能用“父”字;而姨妈和自己不同姓,关系“疏远”,她的丈夫就只能委屈一点用“夫”字,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封建社会造成的尊卑亲疏。
三、与时俱进
正因为“姑父”和“姨夫”的“父”、“夫”使用是陈旧观念的产物,与新时代格格不入,它是逆历史潮流,违背现代文明和价值观的。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切陈旧观念被扔进历史垃圾堆。
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父亲的亲戚跟母亲的亲戚也不分尊卑,更不分远近,都是最亲的人,叫法也不该有所区别。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在书写姑姑、姨妈配偶的时候,不再有所区别,有人用“姨夫”有人用“姨父”;而称呼姑姑的爱人,有人用“姑父”、也有人用“姑夫”在《辞海》中,对这两种不同叫法都是认可的。
对于很多小孩儿来说,自己长辈的称呼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当我们第一次见一个长辈的时候,父亲和母亲总是告诉我们应该叫什么,而对于很多人都非常好奇的就是自己的姑父和姨夫为什么称呼中是不一样的?其实姑父的父是因为姑父是父亲这边的亲戚。所以才有这个父字。而对于姨夫来说,是自己母亲那边的亲戚,而看字面意思就是因为他是我们姨姨的丈夫。
对于长辈的称呼,在我们中国是一种文化。毕竟流传着几千年,这是人们不断总结演化而来的。所以对于父亲这边的亲戚,我们通常都会叫伯父,姑父等等,这其中都带有父字,这也是为了区分开自己父亲和母亲两边的亲戚。这也是由于我们国家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传宗接代演变而来的。
因为在古代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当自己的女儿嫁出去后,她的姓氏也要跟随丈夫姓。所以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孩子也就跟着丈夫姓。所以对于父亲的兄弟,我们都认为是一家人,所以我们的称呼大多数都像父亲那样,在人们看来孩子与父亲兄弟之间是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父子。而姑姑也同样是这样的道理,所以姑父也就带有着父亲的父字。
如果没有这些区分的话,对于亲戚的叫法以及区分是很难的。而现在人们对这样的叫法以及自己母亲与父亲两边亲戚之间的区分也没有那么的苛刻了。我们究竟于哪边的关系近,这也不是那么狭隘的理解了。关键还是看我们双方之间究竟有多少走动,如果与自己的父亲这边亲戚走动少,那么关系也不会太近。反之,与母亲那边亲戚走动多了,我们也会变得非常亲切。
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
Array
因为在一个家庭里,如果爷爷奶奶还健在,自己的姑姑和自己还是一家人,自然会更亲一些,一家人亲如父子,自然可以用父来称呼。而姨妈是外姓人,只能算亲戚,姨夫只是姨妈的丈夫,自然只能称之为姨夫了。
姨夫当然是丈夫的夫啊,又不是姨父,姑父,姨父是同辈,是父亲辈的,而姨夫则是老婆姐妹的丈夫小了一辈。
简单说,是父系氏族文化使然。“姑母”是同宗,“姨娘”为外戚,“姑父”“姨夫”也是内外有别的一种伦理体现。近代开始“姑夫”“姨父”也称呼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