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这句话触景生情的时候并不是失恋,而是大学三年级回家的寒假。爷爷奶奶共养育了五个子女,两个姑姑远嫁,父亲作为最小的儿子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我出生那一年奶奶在家门前栽下了一棵杏树,树有多大我就有多大。童年时代,三月杏花芳菲,满树的粉白,风一吹花瓣会下一场香甜的雨。这棵树伴着我长大,尽管很少吃到杏子。考大学那一年,奶奶病重,在我收到通知书前两个星期安息主怀。随后我远离家乡去读大学。大二那一年,父母卖掉了老屋,搬到了市中心的新家。人可以搬走,树只能留下。大二那年冬天,去老屋看树,树被人莫名的锯掉了一根长枝,当时满心的揪痛,连奶奶留下的最后一样东西都没守住。大三暑假,再去看树,满树葱绿,茁壮茂盛,心里涓涓流过微酸的感慨,见树如见奶奶。奶奶这一生,随爷爷走南闯北,见过滚滚红尘,也见过利欲熏心,见过道貌岸然,也见过平淡是真,曲曲折折,平凡传奇的一生,如今只留下这满树清脆,除了我又有谁知道这其中的故事呢,奶奶离开我八年了,杏树犹在,我背井离乡,再没见过杏花纷飞。庭有杏花树,吾生之年祖母之手植,今已繁茂于吾心。
《项脊轩志》的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意思是庭院里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现在已经长得挺拔高大,枝繁叶茂像伞一样了。
这里没有悲哀、悲伤一类的字眼,但悲伤眷恋之情溢于言表,此是无声胜有声!意味隽永:贤妻已死多年,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怀念她,人已死,物犹存,枇杷树是妻子对十拿九稳爱的延续。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写的回忆性散文,这种写法将他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完美的融入了文章之中,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虽然并没有华丽的词藻修饰,但就是这么简洁自然的叙述,却能让人感受到其中深厚的感情。
《项脊轩志》里面的最后一句话是“庭有枇杷树,吾之妻死之年所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句话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思念、眷恋之情,这大概就是真正的爱情吧,虽然妻子早逝世,但是却永远活在他的心中。斯人不在,唯有相思。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伞盖矣。平淡之语,却寄深情。树已长成,妻却去了,永不相见,欲寻妻影,只须仰望这棵亭亭玉立,冠如伞盖的树了。风声雨声,如泣如诉,妻情脉脉,如枝叶摩挲。
我们用的教材是苏教版,这一篇不是重点,我当时读了一遍,潸然泪下。然而我不止喜欢最后一句,也喜欢前面那些描述,风移影动,姗姗可爱,我总想像是什么场景。他用了真情实感,而我们感受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