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数较大的婆婆奶奶们,往往会给我们讲这样一个传说故事: 清代末期,一位姓凌的翰林仕途失意,回到家乡成都后,祭祀先祖。因为这位翰林平时爱吃煎炒类菜肴,祭祖之后,就将祭肉肉片放入炒锅翻炒,又加入盐、豆瓣酱、和蒜苗。没想到其味香美无比,左邻右舍纷纷仿效改进,回锅肉就这样诞生了。但实际上,这本是一道源于东北满族的四川菜。有史书记载,在宋代,东北的满族(女真)在传统的“跳神”祭祀中,会将猪肉用白水煮熟,称为“跳神肉”,祭祀完毕之后切片食用这种猪肉片。资料记载,这也叫“手把肉”,即执刀自割自食的白肉。川娃子们虽然没拿到发明专利,但随着明末,辣椒通过大航海从美洲传入中国;清咸丰时期,郫县加入辣椒的豆瓣酱崛起,从全国各地涌来的填川移民,开始对这来自白山黑水的白肉,进行改良,终于使它从默默无闻的菜中小卒,变成名满江湖的绝世高手。
我认为哈,回锅肉是一切川菜馆子的刚需,啥子菜没有都可以,唯独不能缺这个菜。提起川菜,就必然要把回锅肉列出来,川菜系虽然品种繁多,回锅肉却是所有川菜中受欢迎程度、推广程度最高的,故而回锅肉又有“川菜之魂”的称号,足见其地位之高。回锅肉,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到了明朝开始逐渐成型。然后,郫县豆瓣酱的出现更是让回锅肉飞入寻常百姓家,家家户户的菜谱上都多出来这么一道品质极佳的川菜。
大多四川人农村人都知道,平时梦到已故的先人问我们要钱,第二天就会去街上买一些纸钱,白酒,和肉之类的。整块的肉用白水煮了之后直接装碗,这叫做刀头,然后倒酒和刀头摆一起,再烧纸钱,这叫敬菩萨!敬完之后肉大多就拿来炒回锅肉了,我老家内江还有一种迷信说法就是,祭完先祖的东西吃了会很好!不知道老乡们家里是不是这样!
【蜀中第一菜】回锅肉作为一道四川家常菜,在川渝两地几乎家家会做,基本的做法都差不多,又各有巧妙不同,成菜各有千秋。由此又衍生出连山回锅肉、旱蒸香辣回锅肉……百度上介绍回锅肉做法的帖子不少,也有说外行话的——“正确的做法是不焯水”,那就不是“回锅肉”了,而是它的一个变种:盐煎肉,又叫生爆盐煎。[图据:百度]
回锅肉是川菜之首,制作方法在城市与农村都不受任何技术上限制,原材料(五花肉)随处可见,可贵的是它受配料限制少,相反根据配料的多样又能变化出不少口感出来,宫保鸡丁,麻婆豆腐,鱼香肉丝,这些家常菜都要多多少少,受技术难度和配料方面的限制,所以回锅肉是四川人在桌上见面率最多的一道菜
我来背几道川菜经典名菜。回锅肉。盐煎肉。鱼香肉丝。水煮肉片。蒜泥白肉。咸烧白。夹沙肉。粉蒸肉。糖醋排骨。粉蒸排骨。宫保鸡丁。毛血旺。麻婆豆腐。夫妻肺片。辣子鸡。酸菜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