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
之前,朋友圈被这么一条谣言刷屏:“由于今年发生了1950年以来最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气象学家预测今年冬天将面临极端的严寒气候……今年北京将迎来近30年来最冷的冬天。”说法貌似很专业范儿,并涉及到了“最强”“最冷”以及“极寒”这些让人一听就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多的字眼儿,所以短时间内吸引了众多眼球并快速传播,尤其是2015年11月6日北京大雪纷飞,更是让这条流言甚嚣尘上。网上已经有很多气象专家在用专业知识和数据辟谣了,我们这里不再赘述,今天主要来说说这个名字古怪的厄尔尼诺,尤其是它的“亲戚”反厄尔尼诺是怎么形成的?
厄尔尼诺现象
中学地理课本告诉我们,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大范围、长时间的异常增温现象,会使全球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降雨量过多。厄尔尼诺(El Ni?o)是西班牙语,意为“圣婴”。还存在一种反圣婴现象,与圣婴现象恰恰相反,因此用西班牙语圣婴的阴性名词“拉尼娜”(La Ni?a)来命名,即拉尼娜现象,也就是今天的主角反厄尔尼诺现象。
与异常增温相反,反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但是它与厄尔尼诺现象一样,也会造成全球各地的旱涝异常。
反厄尔尼诺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它其实是热带海洋与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当海面上的东信风增强之时,海洋表面温暖的海水便会被风刮到赤道西太平洋区,而这些原本存在于赤道东太平洋的温暖海水则由其海面以下较冷的海水替代,这就会造成太平洋赤道以东的海水要比赤道以西的海水更冷。赤道东太平洋中海水由于温度低,又会导致其上空的空气温度降低,从而使得由赤道东太平洋吹到西太平洋的风加大,从而加剧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变冷。就这样,形成了赤道东冷,而赤道西热的现象,这就是反厄尔尼诺现象。
反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冬季风势加强,这对于我国来说危害不容小觑,由于我国冬天降水较少,而西北地区的荒漠又比较多,反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大风会将西北地区的土壤扬起,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以及沙尘暴,甚至会出现黑风暴,对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生活造成巨大危害。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拉尼娜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na"-"小女孩"的意思。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最近一次拉尼娜现象出现在1998年,持续到2000年春季趋于结束。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通常交替出现,对气候的影响大致相反,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改变大气环流而影响气候的变化。从近50年的监测资料看,厄尔尼诺出现频率多于拉尼娜,强度也大于拉尼娜。
拉尼娜常发生于厄尔尼诺之后,但也不是每次都这样。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相互转变需要大约四年的时间。
中国海洋学家认为,中国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两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中国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注意到,去年在热带太平洋上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海洋变暖)已在一个月内转变为一次拉尼娜现象(海水变冷)。这种从未有过的情况是长江流域降雨暴增的原因之一。
这次厄尔尼诺使中国的气候也十分异常,1998年6 月至7月,江南、华南降雨频繁,长江流域、两湖盆地均出现严重洪涝,一些江河的水位长时间超过警戒水位,两广及云南部分地区雨量也偏多五成以上,华北和东北局部地区也出现涝情。拉尼娜也会造成气候异常。中科院院士、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巢纪平告诉记者,现在的形势是:厄尔尼诺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而拉尼娜的影响又开始了,这使中国的气候状态变得异常复杂。一般来说,由厄尔尼诺造成的大范围暖湿空气移动到北半球较高纬度后,遭遇北方冷空气,冷暖交换,形成降雨量增多。但到六月后,夏季到来,雨带北移,长江流域讯期应该结束。但这时拉尼娜出现了,南方空气变冷下沉,已经北移的暖湿流就退回填补真空。事实上,副热带高压在7 月10日已到北纬30度,又突然南退到北纬18度,这种现象历史上从未见过。
热死了!冷什么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