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解决”问题的父母,都喜欢“特效药”。但是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特效药么?
曾在一本国外的心理学书籍中看到一个案例。书中一位十二岁的女孩,从三岁开始说自己的右腿无法受力。从此用一种特殊的姿势走路,右脚完全不能接触地面。她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家庭,母亲曾是一位护士。她的病经过骨科医生“诊断”,描述为“敏感的胯骨”。
在与心理医生的会见中国,让她随意画画,却发现她对自己的身体特征毫无意识,画中没有任何女孩的特征。
而且医生还发现,其家庭对待女孩“疼痛”的抱怨过于敏感,反而形成一种心理暗示。医生对父母的建议是,不要及时反馈女孩的抱怨,不再将此事作为一件“重要”的难以解决的事。 两个星期后,女孩的“疼痛”有所缓解。又过了三个星期,女孩的“疼痛”逐渐消失,还在学校踢足球了。
医生分析,女孩的父母一直为此事焦虑着,还一直在探访不同的医生,让聪明的女孩不断确认自己是“有病”的,孩子的痛苦进一步升级,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会感受到这种复杂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就随着父母和孩子之间恶性循环而加剧。
父母根据医生的指导,慢慢确信孩子没有器质性病变,解除了自己的焦虑。女孩也会从恶性循环中跳出来,逐渐恢复正常状态。这长达9年的髋部疼痛,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大多数家长,面对孩子的躯体问题时,会直接寻求医生的帮助。认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但毕竟我们的医疗属于经验科学,而人是复杂的个体,即便同一种疾病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当孩子出现状况,先反思家庭内部,亲人之间互动模式是否出了问题。尝试用“谈情说爱”的方式,去倾听孩子内在的声音。而不是急于送孩子去医院“定性”。
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父母改变自己和孩子的互动模式,理解多了,孩子的心结自然就解开了。 不是有句话说么: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恰恰是最值得我们去爱的时候。不要错过每一次和孩子亲密接触的机会,最高级的养育,就是“看见孩子”。
我觉得如果真的出现了这种状况,千万不能忽视,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我觉得这个还是尽快去医院,让医生帮忙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