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墩一般是上面尺寸小,下面尺寸大的,但为了上部施工,安放支座,满足垫石边缘距截面边缘等构造要求,所以墩顶会有托盘把截面加大一些,但托盘下面的尺寸不会比墩底大的。墩底尺寸大除了已说过的墩底轴力打弯矩大的原因外,还有一个控制因素就是桥墩的纵、横向刚度及位移啊(规范都是有要求的),通过放坡加大墩底尺寸提高刚度。
产生“上宽下窄”的错觉主要是因为墩顶的扩口。做这个扩口主要的原因是上边太多东西,放不下,做个扩口来放垫石支座等等东西。另外就抗倾覆了,以前发生过好多次因为超载的落梁事故,就是因为抗倾覆不足,把上边做宽可以有效增加抗倾覆能力。抗倾覆基本上也就公路或者市政道路上的匝道桥要求比较高。
桥墩上宽下窄的结构特征是桥梁的构造和结构两方面的要求决定的。上面宽的部分叫桥墩‘顶帽’,也有叫‘托盘’的。顶帽上因为需要放置梁部支座,所以一个桥墩横桥向至少有两个支座,而且为了保证梁部基本的横向抗倾覆能力,两个支座间距不能太小。
桥墩要承载上面的梁,既要保证墩的安全又要保证梁的安全,路面是比较宽的,通常来说桥墩不需要这么大,如果桥墩构造上是一条腿,只在顶上加宽来承载梁,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如果把桥墩做成两条腿,两条腿分的足够宽,就不需要加宽了。
墩底截面尺寸受结构计算控制,具体为截面强度和墩身刚度,在墩高不是特别高,梁部跨度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下,墩底往往不需要顶帽这么大的截面积,收窄一点可以省点不必要的混凝土,减轻桥墩自重,桩基础亦能省一点。
桥墩除了承受支座传递的竖向力之外,还要受到桥面汽车制动力,温度作用下的水平力,而桥墩越高,这些力产生的弯矩离墩顶越远越大,所以墩底部需要加大截面以提高抵抗弯矩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