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昨天发生的关于躯体化的事:昨天和小伙伴去医院心理热线办公室值班,负责的老师上午没来,我和小伙伴在空闲的时候聊天,她说这个工作好幸福啊,又没人管,又固定又轻松。我声音有点大的说:可是天天坐在这里没有前途,这样的人生一点意义都没有。聊天继续下去,我开始呃逆(打嗝不止)。我准备继续扯别的的时候,她精神分析性的问了一句:是不是有什么要(表达)出来?我猜测性的说:刚才其实我内疚了,我说这份工作没有意义的时候想起X老师(办公室的主人),感觉我攻击了她。刚刚说完这句话,呃逆瞬间好了(没有任何延迟)。嗯,当被压制/压抑的想法被带到光明下,很多问题不药而愈。
大三的时候 我们千盼万盼终于盼来了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然后老师讲了一个词 叫 贯注行为具体名词解释我记不太清了 大概意思就是在面谈的时候要给来访者一定的肯定 包括点个头啊 适当说嗯啊 眼神交流啊之类的 当然了 良好的贯注行为我们称之为积极关注 就是既认真倾听又有一定的非言语交流 不好的贯注行为就是 你非言语交流做好了 但是你没听进去好了 我学会了这种不好的贯注行为。你们别学我。运用如下。在家 我妈跟我唠叨的时候 我听的非常认真 眼睛一闪一闪的 还在关键部分点头表示赞同。其实 根本没听进去。我妈还觉得我听话了。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学了两年了,都说学习者要比以后的咨询对象受到的影响大。我就从一个普通心理专业学生来谈谈吧。首先的影响是,改变了对心理学的看法,会有心理咨询的意识。以前要不是憋急了,还真不会去心理咨询室,而现在没事就会找机会去。(学校心理咨询室本校学生免费)另外一个影响就是,学了心理学能改变你看这个世界的方法。以前喜欢较死理,非要和别人争个高低上下,现在能客观的看待很多事情,能理解其他人奇怪行为的原因,毕竟我们学的。心理学讲的世界上大多数正常人的情况和另外少部分不那么正常的人的情况。也就是所有情况都包括了。但是,说实话,道理我都懂。
虽然不是学心理动力学流派的,但是看过一些书,大致可以自己给自己解梦。并不是说梦预示着未来的事情,而是说梦是对自己当下心理状态的一个反映。梦中真实元素随意组合,但其实里面大致是可以摸索出一些线索的。然后分析一会儿就可以大概推断出自己最近是不是在焦虑担心什么,或者对什么很期待,或者失去什么很难过。其实这个过程蛮神奇啦。不过这个是基于自己对自己的了解,对梦中人物情节对自己意味着什么都很明白。所以解梦还是得靠自己。
有这么一个耳熟能详的段子。一个时常尿床的人去看心理医生,朋友问他:“医生治好了你的尿床么?”他回答:“没有,医生告诉我尿床是可以接受的。”本科毕业之后,很多概念都忘得差不多了,但是我觉得学习心理学之后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思维方式,感谢学心理学,我能接受尿床,接受尿床的人或是自己的尿床。
嗯觉得对自己和他人都更坦诚宽容了吧。可以接纳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他人。理解人性的不完美,对挺多事都淡定了。比如有人说A做了啥怎么能怎么做呢太不良心了。这时候自己内心就会默默找一个理论然后想挺正常的啊人的本能嘛!大致是这样所以不太容易产生很愤怒的情绪。






